
在中國自動駕駛芯片的競技場上,地平線這家曾被資本熱捧的獨角獸,如今陷入了發展困局。
上市之后,地平線的業務非但沒有起色,反而卻持續虧損;研發投入未能換來技術突破的同時,車企對其也不再熱捧。幾年前,車企與地平線的合作消息總能引發市場熱議,比亞迪、理想等頭部車企的合作背書,更是讓其光環加身。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連曾經力捧它的大客戶比亞迪、理想,如今都不再積極公布與之合作的進展,這種合作 “降溫” 的信號,不禁讓外界懷疑:地平線是否已經淪為車企技術 “棄子”?
此外,自 2024 年 10 月在港交所上市以來,地平線股東減持行為一直備受市場關注,持續引發市場擔憂。
在剛剛公布的財報中,地平線再次向外界展現它的困境。
持續虧損未“燒”出突破
今年上半年,地平線實現收入約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期內虧損則進一步擴大,從上年同期的50.98億元提升至52.33億元,經調整經營虧損同比增長34.9%至11.11億元。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分別虧損20.64億元、87.2億元及67.39億元,三年內累計虧損總額超過了175億元。
回顧地平線過往財務數據,虧損成為其發展歷程中的一道陰影。
導致虧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前期研發攤銷成本巨大,智能駕駛領域技術更新迭代快,為保持技術領先,地平線不得不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用于研發。規模效應尚未充分釋放,雖然出貨量在增長,但還未達到足以大幅降低單位成本的階段。與大眾合資公司酷睿程的權益法核算損失也對財務狀況產生了負面影響。2024 年,地平線的經營虧損吞噬了 21.44 億元現金,加上 31.56 億元的研發投入,公司實際上處于嚴重失血狀態。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地平線研發開支達到2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2億元增長62%。雖然高研發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持技術競爭力,但如此高的投入卻未能有效轉化為盈利,導致虧損持續擴大,給公司的財務狀況帶來了沉重壓力。
此外,技術投入并未帶來銷售成本的降低,與之相反的是,銷售成本還在進一步提升。
根據財報數據,截至6月末,地平線的銷售成本達到5.4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96億元暴漲177.13%。按業務條線劃分,汽車產品解決方案成本及汽車授權與服務業務成本分別同比增長了226.7%、56%。
或許是提前嗅到了業務發展的困境,大股東開始了紛紛堅持。
2025 年 4 月 24 日,地平線機器人迎來了上市后的首個大規模解禁期。當天解禁股數達 9.54 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72.3%,流通股比例從上市初期的 "涓涓細流" 瞬間變為 "江河奔涌"。若疊加 10 月 24 日即將解禁的 19.38% 股份,年內流通股占比將飆升至 91.68%,相當于把水庫容量擴大 4 倍。
解禁當日,地平線機器人股價大幅低開,盤中最大跌幅達 16%,市場對解禁后的流動性壓力表現出明顯擔憂。盡管五源資本、高瓴資本和黃浦江資本均公開發聲,表示將繼續堅定持有并支持地平線,但市場的擔憂情緒仍然難以避免。
產品技術不達預期,市場反響慘淡
在產品方面,地平線寄予厚望的 J6 產品表現不佳。盡管前期宣傳攻勢猛烈,但在市場上卻反響平平,這與當年 J5 的情況頗為相似。
以 J6 產品為例,其在市場上的銷量遠未達到預期,眾多車企對其興趣缺缺。這背后反映出產品技術或許并未達到市場的期待,可能存在諸如性能不穩定、與車企現有系統兼容性差等問題。產品無法得到市場認可,使得地平線在智能駕駛芯片市場的份額難以有效提升,營收增長也因此受到嚴重制約。
和英偉達、高通等國際巨頭不同,地平線在中國合作客戶有限,主要依賴少數大客戶。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地平線前五大客戶產生的收入總額分別為2.83億元、4.82億元、10.67億元及7.27億元,在各對應時期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別高達60.7%、53.2%、68.8%及77.9%。
2021—2024年上半年,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15億元、1.45億元、6.27億元及3.51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從24.7%逐步提升至37.6%。這一數據清晰地顯示出地平線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在持續加深。
更為不利的是,車企自研浪潮下,地平線的核心客戶們紛紛開始自研,地平線的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根據《國際金融報》報道,以比亞迪為例,其通過“天神之眼”方案,推出了“地平線芯片+自研算法”的混合模式。這意味著比亞迪在智駕系統上對地平線的依賴逐漸降低,更多是利用地平線芯片的硬件基礎,而軟件算法層面則自主掌控,減少了地平線軟件授權等業務收入。
此外,地平線的核心客戶理想也在自研芯片。理想汽車自研智駕芯片M100已于今年一季度樣片回片,邁過量產前的關鍵階段。隨后,M100在兩周內完成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后續通過了理想研發人員的壓力測試。目前,M100已經小批量上樣車做道路測試。
在這一背景下,大客戶不再“大”。
根據中報,去年占地平線收入37.62%的第一大客戶今年業務量降至11.16%,去年收入占比達22.85%的第二大客戶今年更是只有1.03%。
企業管理混亂,創始人高薪引爭議
業務發展面臨困境的同時,地平線內部管理也暴露出問題。
報告期內,地平線行政開支同比提升26.33%至3.07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亦從上年同期的1.98億元增至2.72億元。
與此同時,有消息透露,地平線的高管們卻享受著不菲的薪資待遇。在企業整體深陷虧損泥沼、業務發展受阻,甚至員工可能面臨降薪、福利削減等困境時,高管高薪的存在顯得格格不入。
這不僅可能影響員工的積極性,導致人才流失風險增加,還反映出公司在資源分配上可能存在不合理之處,沒有將有限的資金優先投入到能夠改善公司經營狀況的關鍵領域,如進一步優化產品技術、拓展市場渠道等,從而加劇了企業管理的混亂局面。
面對這般困境,地平線急需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資源分配上,應優先保障研發創新、產品優化、市場拓展等關鍵業務領域的資金需求,嚴格把控高管薪酬增長,建立與公司業績、長期發展深度綁定的激勵機制,激發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在產品研發方面,要緊密圍繞市場需求,提升產品性能與穩定性,優化與車企系統的兼容性,重塑產品競爭力。在市場策略上,積極拓展客戶群體,降低對大客戶的依賴,尤其是加強與新興車企合作,開拓新市場領域。
倘若地平線能痛定思痛,全面整改,仍有望在智能駕駛芯片市場中重新找回發展節奏,實現可持續發展;反之,若任由 “連年虧損,高管高薪不停” 的局面持續,再加上大客戶合作的不斷降溫,在市場快速變化、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地平線或將徹底淪為車企技術 “棄子”,逐漸被市場邊緣化,曾經的輝煌也將成為過眼云煙,留給行業的,或許只是一個關于企業發展與資源分配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