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國際設計百人論壇上,來自全球的設計專家與生態研究者圍繞“自然與設計的共生”展開深度探討。其中,“藍色經濟之父”岡特·鮑利與設計師張雷的演講引發廣泛關注,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竹子與水資源作為核心案例,揭示了生態系統與設計思維的內在關聯。
岡特·鮑利以“藍色經濟”理念為核心,提出通過構建物質與能量的閉環系統實現生態修復與經濟可持續。他以一艘名為“波里馬號”的創新船為例,解釋了如何利用太陽能、風能與氫能驅動航行,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艘船已環游地球兩圈,證明規?;瘧每稍偕茉吹目尚行浴uU利強調,藍色經濟的本質是模仿自然法則,而竹子正是這一理念的典型載體。他曾主導建造一棟大型竹結構建筑,配套2000頃竹林,形成“建筑-竹林-水源”的生態循環:竹林固土保水,為社區提供清潔水源,同時建筑采用竹材降低能耗,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設計師張雷則從傳統工藝解構的角度,探討了竹子與水的生態關系。他以油紙傘的改造為例,指出直接套用現代審美無法激活傳統價值,唯有解構工藝本質才能創造新可能。其團隊將油紙傘的“糊紙工藝”轉化為椅子設計,在米蘭家居展斬獲大獎。此后,他們將這一方法應用于竹材:在巴黎展覽中,3000片竹紙通過顛覆性設計隱入空間,形成“看不見卻處處存在”的生態語言。
張雷的實踐還延伸至鄉村生態治理。在浙江青山村,他發現傳統竹林種植因使用除草劑導致水質污染。團隊通過引入“金網編織”工藝,幫助村民轉型精細加工,既保留竹材的可持續性,又避免化學物質流入河流。三年后,當地水質從三類提升至一類,村民與設計師共同創作的作品《水的一生》登陸米蘭設計周。該作品以水潭為中心,演繹自然循環,傳遞出生態設計的核心:從源頭構建和諧的生產方式,而非末端治理。
兩位專家的案例表明,竹子與水的關聯遠超表面。鮑利通過系統性設計將竹林轉化為生態基礎設施,張雷則通過工藝創新化解傳統產業的環境矛盾。他們的實踐共同指向一個結論:設計不僅是形態的創造,更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運用。當竹子的柔韌與水的流動被納入設計思維,人類便能找到與地球共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