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千尋位置首席執行官陳金培透露,隨著北斗時空智能技術在城市中的深度應用,共享出行、夜間經濟、智能巡檢等領域將迎來顯著商業增長。這些收益并非依賴財政撥款,而是通過消費服務、城市運維、廣告投放等市場化路徑實現,為北斗產業開辟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近日公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全國22個省份的39個城市(區)入選。這一舉措被視為北斗規?;瘧眠M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將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根據《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發展白皮書》數據,202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達5758億元,同比增長7.39%。其中,芯片、軟件、終端設備等核心環節產值突破1699億元,展現出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陳金培進一步解釋,基于北斗的時空智能基礎設施能夠顯著提升城市時空分辨率,將空間調度精度從米級提升至厘米級甚至毫米級。以車道級導航為例,高精度定位技術使道路管理從"路段級"精細到"車道級",一條物理道路在數字世界可被劃分為四至五條獨立車道,交通資源利用率實現倍數增長,城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在論壇中強調,智慧城市作為復雜生命體,亟需具備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能力的全球時空位置服務基礎設施,而北斗系統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若單個城市能通過北斗應用創造十億元級新增收入,全國300余個地級市和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疊加后,將形成萬億級新興產業。"陳金培測算稱,這對北斗產業生態的完善具有重大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