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李先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賣掉陪伴自己近五年的燃油車,轉而購置一輛純電動汽車。當時,這一舉動在朋友圈中引發了熱議,有人贊其有遠見,也有人笑其“交了智商稅”。如今,一年過去,李先生的電動汽車行駛里程已接近兩萬公里,他心中的諸多感受,終于找到了傾訴的出口。
談及駕駛電動汽車的體驗,李先生首先提到的便是經濟實惠。他所在的小區有固定車位,且提前安裝了家用充電樁,每度電的成本低至三毛。一個月下來,電費支出最多不過三百元,而之前駕駛燃油車時,加滿一箱油就要四百多元,且只能維持半個月。油價上漲時,他甚至會在加油站門口徘徊,思考這些錢如果用來給孩子買牛奶和零食,該有多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這份便利。李先生的鄰居老王,與他同時購買了電動汽車,卻因小區物業禁止安裝充電樁而苦惱不已。老王每天下班后,不得不繞行兩公里前往公共快充站,排隊半小時是常事。更糟糕的是,公共快充的電價高達每度一塊六,每公里成本接近八毛。老王曾無奈地對李先生說,早知道如此,還不如繼續開燃油車,省得天天在這里耗時間。
電動汽車的駕駛體驗,讓李先生倍感暢快。紅綠燈亮起時,他的車總能迅速啟動,推背感強烈,旁邊的燃油車往往還未反應過來,他就已經駛出老遠。堵車時,單踏板模式讓他的腳得以放松,不再像駕駛燃油車時那樣,長時間踩剎車導致腳部酸痛。
但高速公路上的表現,卻讓李先生有些失望。速度超過120公里/小時后,動力明顯減弱,超車時需要猶豫再三。電動汽車過于安靜,缺乏發動機的轟鳴聲,有時他甚至會誤判車速。一次,他以為自己只開了80公里/小時,低頭一看儀表盤,卻發現已經接近120公里/小時,嚇得他趕緊松油門,手心直冒冷汗。
續航焦慮,是電動汽車車主普遍面臨的問題。官方宣稱的續航里程為500公里,但實際行駛中,往往只能達到460公里左右。冬季來臨,氣溫降至零下時,續航里程更是大幅下降。李先生回憶,去年冬天開車回老家,兩百多公里的路程,他全程不敢開暖氣,雙手凍得僵硬,鼻子通紅。到家后,他直奔充電樁,那種急切的心情,只有電動汽車車主才能體會。
如果家里有充電樁,充電其實比加油方便多了。晚上睡前插上電,早上起來就能滿電出發,無需專門繞行加油站排隊。但公共充電卻截然不同,節假日時,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前常常排起長隊,等待半小時是常態,充電一次又要40分鐘。這意味著,每行駛400公里,就需要停車休息一個多小時。對于趕時間的車主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煎熬。
有一次,李先生晚上11點多加班回家,發現車輛電量不足。他繞著小區附近找了三個充電樁,才終于找到一個可用的。當時,外面風很大,吹得他耳朵生疼。站在那里等待充電時,他忍不住自責,當初為何沒有充分考慮充電的麻煩。如果是燃油車,隨便找個加油站就能解決問題,哪用這么折騰。
電動汽車的保養成本確實較低。李先生開了一年,只更換過一個空調濾芯,花費不到300元。而之前駕駛燃油車時,每次保養都要花費一千多元。然而,電動汽車一旦出現故障,維修費用卻讓人心疼。李先生的同事前段時間駕駛電動汽車時不小心蹭到了保險杠,送修時才發現,保險杠上裝有多個傳感器,更換一個就要兩萬多元。同事當時臉色鐵青,直呼早知道電動汽車配件這么貴,當初買保險時就應該多上點額度。
保值率方面,電動汽車也明顯不如燃油車。李先生詢問過二手車商,三年車齡的電動汽車掉價一半以上是常態,而同級別的燃油車至少能保留60%以上的價值。對于那些三五年就想換車的車主來說,選擇電動汽車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虧損。
經過一年的駕駛體驗,李先生深刻認識到,電動汽車并非萬能的寶貝。它適合有固定車位、主要在城里上下班、很少跑長途的車主。對于這類車主來說,電動汽車的經濟實惠和便利性都是實實在在的。然而,對于那些經常跨市出差、家里無法安裝充電樁或三五年就想換車的車主來說,選擇電動汽車就需要三思而后行了。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