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裝備C位是誰?必須是能扛四年的筆記本電腦!它可是你未來大學時光的絕對主力:趕論文、做設計、刷劇、開黑……1400多天的靠譜搭檔,選好它,學業娛樂全拿下!

“選電腦時最糾結的不是外觀、存儲和價格,是處理器。”我們太平洋網絡的校園大使,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傳播學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方向)的小文同學在分享中告訴我們,在“一見鐘情”選完外觀后,性能配置里最糾結的就是處理器,到底是英特爾還是AMD,這種一次決定四年大學生活的選擇,真是又重要又難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小文同學作為“學生體驗官”,和我們共同設計執行了本次評測。
Intel VS AMD,從需求出發的全面對決
為了確保測試真正反映當代大學生的真實需求,我們和小文同學進行了深入交流,去了解他日常使用電腦的場景。作為一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大三學生,他日常的兩大痛點就是續航和移動辦公的內容創作。而這也是他的實習崗位“新媒體運營”的主要需求。
我們選擇了聯想小新Pro 16 GT作為測試平臺,這不僅是因為它性價比出色,是很多同學的熱門選擇,更是因為它恰好提供了外圍配置完全相同、僅有處理器不同的絕佳對照組,是執行這次“控制變量”測試的完美載體,讓這場對決的結果更有參考意義。

它們分別搭載了英特爾陣營選擇主流的酷睿?Ultra 5 225H和AMD銳龍AI 9 H 365,看看誰更適合大學生,當然,從定位來看,銳龍AI 9 H 365是高于酷睿?Ultra 5 225H 的。它們都采用了32GB LPDPR5x內存和1TB PCIe 4.0固態硬盤的組合,確保不會出現存儲方面的瓶頸。

屏幕方面,兩臺機器也都搭載了同款16英寸2.5K高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的超感好屏,無論是查閱文獻還是影音娛樂,都能提供頂級的視覺體驗。
既然硬件基礎完全拉齊,那么決定最終體驗的,就只有處理器了。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在這兩個最核心的使用場景中,兩顆“心臟”的表現孰優孰劣。
告別“插座焦慮”,誰是真·學霸續航神器?
對學生來說,續航并不追求離電性能,而是輕度負載下的細水長流。我們來到了小文同學的大學,在安靜的圖書館里開展了本次續航測試。
兩臺筆記本初始電量均為97%,所有設置保持出廠默認,為了滿足圖書館陽光下的閱讀體驗,我們把屏幕亮度統一調整到了70%,并連接至同一個Wi-Fi網絡。

我們使用兩臺電腦打開同一份內容相同的Word 文檔和專業PDF文獻,分屏模擬閱讀文獻、調整論文的場景,不僅看文檔,還要隨時查找資料、更新筆記。
我們每隔10分鐘記錄一次機器的電量,一個小時的測試后,兩臺機器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格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在完全相同的輕度負載任務下,Intel陣營的續航表現明顯優于AMD陣營。
小文同學在測試后表示,Intel陣營的筆記本明顯更讓人放心,1小時14%的電量消耗,在圖書館上晚自習都沒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的顯示設置是2.5k 120Hz,加上70%的亮度,屏幕本身的功耗就會比較高。如果設置成60Hz,續航還會更加可觀。
相比之下,AMD陣營在同樣的條件下要消耗多50%的電量?!敖裉爝@么測下來,不用去搶插座,也不用帶充電器,就很爽?!?/p>

這種巨大優勢的根源,來自于其全新的分離式模塊架構和領先的Intel 4制程工藝。正是這些先進的底層技術,賦予了酷睿?Ultra 5 225H一套非常智能的功耗管理機制:當你只是查閱文檔這類輕松任務時,處理器會自動切換到極低功耗的模式來運行,避免“殺雞用牛刀”的性能浪費。
正是這種精細化的能效管理,才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續航優勢,讓用戶能夠更持久地無憂使用。
視頻創作“神助攻”,誰才是真·效率神器?
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以及學院宣傳部的成員,小文同學每天課后也要回宿舍完成專業作業和學院活動的視頻宣傳工作。那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宿舍,和小文同學一起看看兩個平臺的筆記本,到底誰更適合視頻剪輯吧。

為了模擬真實的創作流程,我們使用了小文同學日常剪輯用的AI創作工具剪映專業版,并設計了兩個不同層級的測試。
小文同學告訴我們,在學院的新聞臺工作時,智能摳像功能非常實用,可以方便把背景換成學院的設計。所以首先我們設計了一個純粹的AI能力測試,我們導入了一段時長33秒的橫屏口播視頻,使用秒表精確記錄兩臺機器在不插電狀態下,單獨使用“智能摳像”功能處理完整段視頻所需的時間。

而在應對更復雜的學院活動時,就需要更復雜一些的工程項目了。所以第二個測試我們設計了一個復雜項目的導出測試:我們在剪映專業版中創建一個項目,將兩條1080p視頻疊加,其中一條使用“智能摳像”,另一條使用“美顏”特效,然后將這個項目導出為一段時長37秒的4K 60幀視頻,并記錄總耗時。

我們的測試數據清晰地反映了兩臺機器在AI創作場景下的巨大差異:

測試結果的差異可謂一目了然。在純粹考驗AI能力的“智能摳像”環節,Intel陣營憑借其內置的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將處理時間縮短了超過26秒,效率提升了近40%。
校園大使小文同學也分享了他的看法:“單看一個摳像任務,領先二十多秒可能感覺不明顯。但我們做一個完整的Vlog,往往要處理十幾條、甚至幾十條素材,每個都快幾十秒,整個項目下來就能節省大量時間,而且Intel陣營的導出也更快,尤其是在趕ddl的時候,這種效率的提升就非常關鍵了。”
需要說明的是,AMD陣營的處理器同樣內置了NPU,但兩者的體驗差異,恰恰反映了硬件之外的“軟實力”。
英特爾憑借其完善的AI生態,與剪映等主流創作軟件進行了深度優化,確保了NPU能夠被精準調用、發揮最大效能。除了剪映,目前已有上百款AI應用針對酷睿?Ultra平臺進行了優化,涵蓋了視頻剪輯、音頻處理、圖像生成等多個領域。正是這種軟硬件的深度結合,才讓Intel陣營在AI應用中的效率表現更勝一籌。

而在更考驗綜合性能的復雜項目導出環節,Intel陣營的領先優勢甚至更大,耗時不到AMD陣營的一半。這說明酷睿?Ultra 5 225H不僅在AI單點任務上表現出色,其CPU、GPU與NPU的協同工作能力也更勝一籌,能夠在多重特效疊加的壓力下,保持更高的處理效率。
可以說,酷睿?Ultra 5 225H的NPU,讓AI功能從“能用”真正變成了“好用”,為學生群體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效率提升。
從需求到選購,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經過我們2大痛點場景化測試,結論已經非常清晰。在“移動續航”和“AI體驗”這兩個決定未來大學生活品質的關鍵點上,搭載酷睿?Ultra 5 225H處理器的版本展現出了全面的優勢。
測試結束后,我們也邀請了全程參與測試的小文同學講講他的體驗。

小文同學表示:“不論是我還是身邊的很多同學,選電腦上最頭疼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去圖書館自習,電腦續航不行,思路正好的時候就得找插座;二就是現在做pre(課堂演示)、搞社團活動都得剪視頻,用AI功能的時候電腦又卡又燙,特別耽誤事。這次對比測試結果讓我挺意外的,如果只看品牌介紹,肯定會覺得AI 9更強,但實際用下來,酷睿?Ultra 5的版本在這兩個我們最高頻的場景里,續航和AI效率反而體驗更好。”
而小文沒有提到的是,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價格時,這份優勢變得更加無法抗拒。
搭載酷睿?Ultra 5 225H的版本國補后售價在5000元左右,而搭載AI 9 H 365的版本國補后則要去到6000元價位段。
這意味著,你不僅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長的續航時間和更高效的AI創作體驗,還能省下近千元的預算,可以用來升級硬盤、購買軟件會員,或者吃幾頓大餐。
因此,如果你希望擁有一臺能讓你徹底擺脫電量焦慮、高效流暢駕馭各種AI創作工具,并且質價比極高的“學霸神器”,那么選擇酷睿?Ultra平臺,無疑是當下最明智、也最超值的決定。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臺續航持久,能輕松駕馭各種AI應用,且質價比超群的“學霸神器”,那么酷睿?Ultra平臺無疑是你的理想選擇,是你大學四年最明智的科技投資、選擇它,一步到位,省心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