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浦江創新論壇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其中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專題論壇成為焦點。會上,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牽頭,聯合十余家科研機構及新型研發平臺共同組建的“科學智能戰略科技力量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旨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整合理論研究、技術攻關與產業應用,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及“從1到N”的產業化進程,重點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腦科學等領域的交叉融合。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在演講中指出,當前社會對AI在通用問題解決和傳統預測替代方面的作用存在過度期待,但其促進學科交叉、催生新科學方向及輔助重大理論驗證的潛力尚未被充分認知。他強調:“AI正在重塑知識邊界,但科學探索的方向始終由人類的好奇心與價值觀決定。與其預測未來,不如主動創造未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院士從物質科學角度提出,21世紀該領域面臨的問題復雜度與研究難度顯著提升,而人工智能與量子科技的突破為其帶來新機遇。他特別提到,數據基礎建設是實現AI與物質科學深度融合的關鍵,需構建高質量、標準化的科研數據體系。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吳力波圍繞氣候科學展開論述,認為AI正引發該領域的范式變革。她指出,AI通過感知、認知、推理與決策能力的整合,不僅重構了地球系統模型,更推動了新問題定義、資源整合、方法創新與治理體系的系統性升級。當前挑戰已從單一的氣候預測轉向對復雜系統演化機制的深度解析,AI的價值在于提升風險預警精度、優化政策模擬效果及完善治理路徑。
論壇期間,“2025年度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十大案例成果”正式發布,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清華大學等機構聯合評選。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國在科學智能領域的最新突破。
其中,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合作開發的ChatBrain成為亮點。該智能體首次實現跨組學、跨物種的零樣本細胞分類,為腦圖譜研究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另一項突破來自蛋白質組學領域,西湖大學、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復旦大學聯合構建的MassNet數據集規模達十億級,基于其訓練的XuanjiNovo算法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現有技術,顯著提升了蛋白質分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