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屆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的招飛展區飛行沙龍上,我國首位女航天員、航天功勛獎章獲得者劉洋現身,用真摯的講述勾勒出中國航天人堅守初心、勇赴星辰的動人圖景。她以“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為核心,點明了航天精神的真諦——“有人等到了飛天時刻,有人從青春到白發,直至退役仍未圓夢,但這份熱愛從未褪色。”
劉洋的講述中,三位航天員的堅守故事格外動人。她提到,劉旺用了14年、張曉光用了15年、鄧清明用了25年,在一次次選拔與等待中從未放棄。神舟九號出征當日,備份乘組以水代酒送別,張曉光含著熱淚祝賀劉旺圓夢,坦言自己仍不知等待何時,卻堅定表示“不會放棄”。這場景讓劉旺淚流滿面,被她稱作“14年磨一劍的英雄淚”。
鄧清明的經歷更顯沉重。他三次入選備份乘組,卻三度與飛天失之交臂。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選拔結果公布時,大廳里的寂靜仿佛凝固了時空,鄧清明走上前緊緊擁抱景海鵬送上祝賀。任務成功后,當妻子手捧鮮花、備好飯菜迎接他“回家”,這位堅毅的航天員終于在衛生間失聲痛哭。面對“是否覺得失敗”的提問,他回答:“我從來沒有覺得失敗,因為我一直在努力,從來沒有放棄。”
航天事業不僅有漫長等待的煎熬,更有生死考驗的淬煉。劉洋回憶,神舟五號首飛時,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現低頻震動,楊利偉感到五臟六腑都要碎了,他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神舟七號任務中,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面對艙門打不開以及軌道艙火災警報的緊急情況,懷著“哪怕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決心完成出艙壯舉,把中國人首次行走太空的腳步留在了浩瀚宇宙。
這份無畏背后,是航天人對家國的忠誠,也藏著對家人的深情牽掛。劉洋說,神舟九號任務前,她瞞著父母赴酒泉,與愛人漫步時托付“若回不來,替我照顧父母,再娶個顧家的妻子”;2022年神舟十四號出征,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她,在弱水河畔寫信解釋為何拒絕孩子送行:“你們既是媽媽的鎧甲,也是媽媽的軟肋。我是媽媽,也是軍人,那一刻媽媽是要出征上戰場,臨危忘身,受命忘家,這是一個軍人的職責……等媽媽凱旋的時候,讓爸爸帶著你們來接媽媽,那時媽媽會張開雙臂,把你們緊緊擁入懷中。”
當被問及“是否怕死”時,劉洋坦然回應:“怕呀,怎么會不怕?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事情值得我們努力、奮斗甚至犧牲。”她以孫悟空“踏南天,碎凌霄。”“如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回答,詮釋了航天人的無畏擔當,“這何止是航天員,這是所有軍人的樣子”。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而“堅持”是破解難題的關鍵。劉洋說:“看到光明時堅持易,身處黑暗、自我否定時堅持難,但再堅持一下,或許就能抵達彼岸。”她寄語追夢年輕人:“飛行是智慧與勇氣的交融,航天是科技與信仰的遠航。把個人價值融入國家利益,心懷家國、胸懷熱愛,堅韌不拔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