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快速迭代的浪潮中,一家曾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中國AI芯片企業,憑借技術突破與市場機遇,實現了業績與股價的雙重飛躍。最新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達28.81億元,同比激增4347.8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10.38億元,成功扭轉虧損局面。資本市場對此反應熱烈,9月18日,該公司股價一度突破1500元/股,總市值攀升至5945億元,超越貴州茅臺成為A股市場新的“股王”。
當日下午,公司管理層召開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就投資者關注的算力市場前景、技術研發進展及業務布局等問題進行回應。董事長陳天石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為智能芯片行業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他指出,智能服務器等算力設備正進入新一輪創新周期,智能芯片作為核心基礎設施,其市場潛力將隨大模型技術的普及持續釋放。公司將繼續深耕人工智能芯片設計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不僅營收規模實現量級突破,盈利能力也顯著提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達9.1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6.09億元大幅改善。經營現金流同樣表現強勁,達9.11億元,主要得益于銷售回款增加及客戶付款意愿提升。截至6月末,公司總資產達8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34%。
在業務布局方面,公司云端產品線成為增長核心。董事葉淏尹透露,2025年上半年,依托人工智能芯片及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技術優勢,公司產品在運營商、金融、互聯網等行業實現規模化部署,并通過嚴苛環境驗證。其智能芯片及處理器產品支持多模態人工智能任務,包括大模型訓練與推理、視覺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等,覆蓋LLaMA、GPT、BLOOM等主流開源大模型,服務于云計算、能源、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智能化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期末存貨達26.9億元,較期初增長51.64%。葉淏尹解釋稱,此舉是為應對大模型市場對算力的旺盛需求,提前備貨云端產品線。公司已按存貨跌價政策充分計提準備,確保財務穩健。
在研發端,公司持續加大投入。上半年研發投入達4.56億元,同比增長2.01%,占營業收入比例雖降至15.85%,但絕對值保持增長。截至6月末,研發團隊規模達792人,占員工總數的77.95%,其中80.18%的研發人員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公司累計申請專利2774項,已獲授權1599項,涵蓋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構建了技術護城河。
陳天石在會上透露,公司正推進新一代智能處理器微架構及指令集的迭代優化,重點提升自然語言處理、視頻圖像生成及垂直類大模型的訓練推理效率,優化編程靈活性、性能及功耗表現。為進一步強化大模型算力領域的競爭力,公司啟動2025年度定向增發,擬募集資金不超過39.85億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臺項目”及“軟件平臺項目”。其中,芯片平臺項目擬投資29億元,軟件平臺項目擬投資16億元,旨在研發覆蓋多類型大模型任務的系列化芯片方案,并建設先進封裝技術平臺。
國際投行高盛對公司的前景表示樂觀。9月1日發布的研報指出,基于二季度業績及中國云資本支出擴張等因素,高盛上調公司12個月目標價14.7%至2104元,并上調2025-2030年凈收入預測,其中2025年預測上調34%。此前,高盛曾于8月25日將目標價上調50%至1835元,主要因中國云計算資本支出提高及公司研發投入增大。
對于未來發展,陳天石強調,公司將持續聚焦人工智能芯片設計領域的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展市場份額,加速場景落地,推動業務持續發展。他指出,大模型算法的快速迭代對智能芯片的靈活編程和高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需加快適應新技術、新應用及新業態的變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