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使用手機導航、視頻通話時,或許很少思考信號如何跨越千山萬水實現實時連接。答案可能藏在數百公里外的太空中——一條由數萬顆衛星組成的“天路”正晝夜不停地環繞地球運行。曾經只能由國家主導的航天領域,如今正以開放姿態迎接民營資本的涌入。隨著政策壁壘逐步松動和技術門檻持續降低,民營企業的商業航天生意正加速崛起。
近日,港交所迎來一家特殊的“航天客”——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民營航天企業第二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距離首次嘗試因有效期屆滿折戟僅過去六個月。此次卷土重來,國星宇航帶來了更新的財務數據: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76.6%,但成立七年來仍未擺脫虧損陰影。這家由80后博士創辦的商業航天企業,估值七年間暴漲超70倍,其發展軌跡折射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國星宇航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大板塊。其一是衛星全生命周期服務,涵蓋設計、制造、發射及在軌管理。例如為航天機構提供定制化衛星,滿足太空環境監測、天文觀測等科研需求。其二是星基解決方案,通過將2D衛星遙感數據轉化為3D數字模型,為數字城市、文旅、游戲等行業提供空間智能服務。在文旅領域,該技術可打造虛擬旅游場景;在游戲行業,能提升場景真實度;在城市治理方面,可輔助規劃并監測地質災害。
早在2020年,國星宇航就宣布“星河工程”計劃,擬在十年內發射1萬顆AI衛星,構建中國版星鏈。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14次太空任務,發射27顆衛星,其中AI衛星達21顆,在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居首位。2025年5月14日,其發射的全球首個由12顆AI智算衛星組成的星座,標志著“星算”計劃正式啟動。同年,創始人陸川提出算力網絡構建計劃,擬通過2800顆衛星組網,實現天地一體化算力服務。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國星宇航營收從1.77億元增至2.41億元,同比增長65.1%。但虧損問題依然突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虧損5.994億元。公司解釋稱,高研發開支、早期衛星制造成本、規模經濟未顯現及銷售行政費用增加是主要原因。盡管如此,其虧損幅度在2025年上半年已略有收窄。
創始人陸川的年薪引發關注。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其年薪分別為1361.1萬元、1017.4萬元和1283.1萬元,遠超其他高管。但其中大部分為股權激勵,實際現金薪酬在2025年上半年為73.4萬元。陸川現年42歲,擁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學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管理經濟學碩士學位,以及廣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博士學位。憑借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經驗,他于2018年創立國星宇航。
在陸川帶領下,國星宇航組建了15人董事會,其中5名執行董事各司其職:首席執行官王磊負責運營,執行副總裁趙宏杰主導技術研發,行政總裁黃若亮管理日常事務,高級副總裁郭勇推動業務拓展。資本層面,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來完成9輪融資,累計金額超16億元,估值從9500萬元增至67.6億元。2018年天使輪由深創投和星河產業集團投資;2019年A輪獲萬科近1億元領投;2020-2021年融資高峰期,B輪達3.55億元,C輪超5億元。
不過,融資也帶來上市壓力。招股書顯示,投資者擁有委任董事、反攤薄、優先購買等權利。若上市失敗,回購權將自動恢復。國星宇航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首次申請因需補充說明業務資質等問題,于2025年7月27日失效;8月25日,公司更新財務數據后再次遞交申請,保薦人仍為國泰君安國際。
當前,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正競逐“第一股”寶座。藍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際榮耀等企業均瞄準科創板,而國星宇航是唯一選擇港交所的企業。其“AI+衛星”的獨特布局和星基解決方案的商業化探索,或更易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認可。盡管估值已飆升,但國星宇航仍是幾家企業中估值最低的——藍箭航天估值達200億元,屹信行業達80億元。這場競逐最終花落誰家,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