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發展的高端論壇在京舉行,吸引了來自科技界、產業界及學術領域的數百位代表參與。論壇圍繞“AI賦能產業升級”主題展開,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及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潛在挑戰。
在主旨演講環節,多位專家指出,人工智能正從單一技術突破轉向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階段。某知名科技企業負責人表示,其公司研發的工業AI質檢系統已在國內30余家制造企業落地,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將產品缺陷檢測效率提升40%,同時降低25%的誤檢率。另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則展示了基于深度學習的影像診斷平臺,可輔助醫生在30秒內完成肺部CT的結節識別,準確率達98%。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近三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注冊量年均增長超35%,其中制造業、醫療健康、教育三大領域占比達62%。這一數據印證了論壇中關于“AI技術加速向傳統產業滲透”的論斷。與會者普遍認為,未來三年將是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期。
在圓桌對話中,產學研三方代表就“AI倫理與數據安全”議題展開激烈討論。某高校教授提出,當前AI模型訓練依賴的海量數據存在隱私泄露風險,建議建立行業級數據脫敏標準。對此,一家互聯網企業CTO回應稱,其公司已投入億元研發聯邦學習技術,可在不共享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完成模型訓練,目前該技術已在金融風控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
論壇現場還設置了創新成果展區,20余家科技企業展示了最新產品。其中,一款搭載AI芯片的智能教育機器人引發關注,該設備可通過語音交互實現個性化教學,并能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動態調整教學方案。據開發團隊介紹,該產品已在5所試點學校投入使用,學生數學成績平均提升15%。
針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挑戰,多位專家提出政策建議。某智庫研究員指出,當前AI人才缺口達500萬,建議高校增設交叉學科專業,同時鼓勵企業與院校共建實訓基地。另有參會者呼吁,應加快制定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性法規,明確數據產權歸屬和算法責任邊界。
在閉幕式上,主辦方發布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報告預測,到2025年我國AI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報告同時提醒,需警惕技術濫用風險,建議建立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
據悉,本次論壇由多家行業協會聯合主辦,旨在搭建跨領域交流平臺。參會企業代表表示,通過與上下游伙伴的深度對接,已達成多項合作意向,涉及智能工廠改造、醫療AI研發等領域。有分析師指出,此類高端論壇的常態化舉辦,將有效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完善。
隨著論壇的落幕,關于人工智能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討論仍在繼續。可以預見的是,在技術創新與政策引導的雙重驅動下,我國AI產業正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