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一場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科普盛宴拉開了滬青兩地科學教育交流的序幕。9月13日舉行的"科創校長空間站"人工智能專場暨科普援青行動啟動儀式,通過雙會場聯動模式,為青海果洛州的青少年搭建起通往科技前沿的橋梁。上海主會場與果洛州分會場實時連線,讓高原學子同步感受科技魅力。
活動現場,首批"科普資源包"的捐贈成為焦點。這份包含科普視頻、紀錄片和在線課程的數字禮包,將通過云端平臺直達果洛州多所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表示,這些精心篩選的科普內容既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又緊扣科技發展脈搏,能有效彌補當地科學教育資源短板。
在主題演講環節,兩位專家從不同維度解析人工智能前沿。馬利莊教授以《機器人如何認知世界:具身智能的3D感知與思維鏈》為題,揭示了傳統機器人在空間理解、多步推理方面的技術瓶頸。他通過機器人取雞蛋的生動案例,闡釋了"思維鏈"技術如何實現感知-決策-執行的全流程認知突破。"就像人類需要先觀察環境,再規劃動作,最后小心實施,智能機器人也在學習這種連貫思維。"馬教授解釋道。
周棟焯教授則帶來《人工智能的神經元故事》,從生物神經科學視角解讀AI發展。他通過對比人腦神經元與人工神經網絡的工作機制,展示了兩個領域如何相互啟發。"就像理解鳥類飛行原理幫助人類發明飛機,研究大腦工作方式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的未來。"這場跨學科對話讓在場師生耳目一新。
作為科普援青行動的重要載體,"科創校長空間站"將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除線下資源輸送外,平臺還將通過直播課程、虛擬實驗室等形式,持續向果洛州輸送優質科普內容。項目負責人介紹,未來計劃開發適合高原地區的特色科普課程,將當地生態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培養既有科學素養又了解本土文化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