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匯濱江的北楊人工智能小鎮,一座年輕的學院正以蓬勃姿態書寫創新篇章。上海創智學院成立僅一年,便以獨特的育人模式和科研生態,吸引了600余名師生在此“瘋狂生長”。這里沒有傳統校園的刻板節奏,取而代之的是前沿科研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以及師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激情。
90后導師劉鵬飛的辦公室就在學生工位旁,沒有固定的“辦公時間”,門永遠向學生敞開。他的團隊已初具規模,一面白板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深夜頭腦風暴的靈感。去年此時,他剛從美國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國,如今以雙聘形式加入創智學院。吸引他的,是“三個低概率事件的交匯”:智能革命的浪潮、學院模式的獨創性,以及對師生資源的全力支持。“站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不做點不一樣的事,對不起這個時代。”他常對學生說,今天的努力或許能提升后代的生活量級。
在劉鵬飛看來,創智學院的魅力在于“在一起”。電梯里偶遇同事,從4樓到11樓的短暫時間也能碰撞出新的想法;與業界交流時,總能找到試驗落地的可能。學院首創的“認知能動數據加工工藝”和“AIxAI超智能”科研體系,已在國際開發者社區GitHub和HuggingFace上獲得超5700顆星和10萬次下載量。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原創技術獲得全球關注的證明。
學院一周年之際,劉鵬飛團隊發布了“能動認知大模型”,推動AI從“思考”邁向“創新”。學生空間里,“努力才能及格,拼命才能優秀”的橫幅格外醒目。導師以身作則,學生緊隨其后,科研不再是孤獨的旅程,而是集體攀登的征程。
在首屆創智未來大會上,一場特殊的展覽吸引了眾多目光——這里聚集了多位“博士CEO”。2024級直博生陳明陽創立的“群聯矩陣”,致力于讓機器人像智慧軍團般協作。他的工位上擺著3個屏幕,抽屜里還放著公章。這位曾經的“i人”博士,如今已變成熱衷社交的“e人”。“健康創業”是他的信條,每天晚上7點,他都會去健身房跑步、擼鐵。“投資人看到我的肌肉,應該會更信任吧!”他笑著展示肱二頭肌。
陳明陽的創業靈感源于學院的氛圍。這里以學生為中心,實施“一生一策”,不唯論文,鼓勵學生“冒險”。他將集群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城市治安、物流、農業和應急救援等領域,為技術落地找到了真實場景。學院的健身房里,像他這樣“邊健身邊創業”的學生并不少見。
創智學院的野心不止于此。曾在GoogleX和DeepMind從事研究的羅劍嵐,回國后組建了創智—智元聯合實驗室。他的目標很明確:向上“捅破天”,推動機器人挑戰人類世界冠軍;向下“能落地”,在真實工業產線實現規模化復制。“這不僅是科研突破,更是對中國制造業的深度賦能。”
成立一年來,學院構建了以“家國情懷、創新膽識、內在驅動力”為核心的多元化遴選生態,通過“項目制”實戰鑒別學生的創新能力。31所參建高校、科研機構和頭部企業聯合培養人才,50余家企業累計捐贈或資助5億元人民幣。依托創智未來中心,學院已孵化10家師生創業企業,吸引近5億元資本注入。
在國家部委和上海市的支持下,學院建設了高標準算力與數據基礎設施,萬P級算力和10PB級數據中臺支撐了師生科研。AIGC互動機器在創智未來大會上為參會者生成“二次元”證件照,卡片上的日期和地點定格為“創智未來奇境”。
奇境之中,關于未來的故事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