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智學院內,一位女博士正帶領團隊攻克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課題——為老年人打造一款能夠共情、理解需求的中文情感適老大模型。該項目在近日舉辦的師生創新成果展上引發廣泛關注,其核心目標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填補老年群體的情感溝通空白。
項目負責人康春博士向記者展示了研發過程中的關鍵發現:老年群體的語言表達具有顯著特征,例如常出現"賓謂"或"謂賓"的倒裝結構,敘事邏輯呈現跳躍性,可能從當前需求突然轉向回憶往事。這些特點導致現有通用大模型難以準確理解老年用戶的真實意圖,常出現"雞同鴨講"的溝通困境。"比如老人說'給我打個亮',實際是請求打開手機照明功能。"康春團隊通過海量語料分析,構建了專門針對老年群體的語言特征庫。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首期"語義理解"模塊開發,通過后訓練技術使模型更適應老年人的表達習慣。二期工程將重點突破"情感交互"功能,通過標注老年話語中的潛在情緒,訓練模型做出符合情境的回應。研發團隊采用"最小可行產品"策略,計劃先推出具備核心功能的測試版本,根據用戶反饋持續優化。
這位交叉學科背景的學者有著獨特的學術軌跡:本科階段從計算機專業轉向社會學,又在實踐中發現技術解決方案的缺失后,重返計算機領域攻讀碩博。她早前設計的老年人智能手機簡化應用,已幫助數萬用戶跨越數字鴻溝。"當發現社會學研究中的問題能用代碼解決時,我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康春這樣描述自己的轉型歷程。
在研發過程中,康春對代際溝通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她坦言自己曾因工作繁忙錯過奶奶的視頻來電,也觀察到長輩更愿意與直播主播交流的現象。"這些現實困境折射出技術發展帶來的代際隔閡,也堅定了我們用數字技術溫暖晚年的決心。"目前項目依托學院強大的算力支持,正逐步突破技術瓶頸。
對于產品形態,研發團隊保持開放態度。"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軟件應用,核心都是解決老年群體的情感需求。"康春表示,當前首要任務是完善核心交互功能,工程實現細節將隨著技術迭代逐步明確。這項融合人工智能與社會學的研究,正在為應對老齡化社會提供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