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日發布了一款僅支持eSIM技術的iPhone Air機型,此舉在通信行業引發了關于“無卡化”趨勢的廣泛討論。該機型取消了傳統物理SIM卡槽,用戶需通過數字方式激活運營商服務,標志著智能手機向全數字化連接邁出了重要一步。
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均表示,其網絡已具備全面支持eSIM的技術能力,包括遠程配置、號碼管理及多設備共享等功能。但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仍在等待工信部等監管部門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包括資費標準、用戶權益保障等配套政策。
獨立通信行業分析師付亮指出,蘋果此舉更多是技術展示而非市場策略。他分析稱,由于國內運營商尚未完全放開eSIM獨立使用權限,用戶仍需綁定實體卡套餐,這可能導致iPhone Air陷入“有技術無場景”的尷尬境地。“除非運營商推出真正的eSIM專屬套餐,否則這款產品可能淪為小眾嘗鮮品。”
產業鏈動態顯示,國內手機廠商正加速布局eSIM技術。OPPO官方證實,其搭載eSIM功能的旗艦機型預計將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華為、小米等品牌也在進行相關測試。業內人士認為,頭部廠商的集體入場將推動運營商加快政策落地,形成“設備-網絡-服務”的閉環生態。
技術層面,eSIM通過嵌入式芯片實現運營商信息寫入,用戶可通過APP直接切換網絡服務,無需更換物理卡片。這種模式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上已廣泛應用,但智能手機領域受限于運營商政策推進緩慢。通信專家表示,全eSIM化需要解決號碼歸屬、異地使用、防詐騙等系列問題,預計全面普及仍需2-3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