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正反兩面,長久以來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一個普遍的假設是,月球在誕生初期,表面覆蓋著一片熾熱的巖漿海洋。隨著巖漿逐漸冷卻,較輕的富含鈣的斜長巖上升到表層,構建了月球最古老的殼層。美國的阿波羅任務曾從月球正面采集到這種斜長巖樣本,但這些樣本無論在數量還是地域代表性上均有所欠缺。
相比之下,月球背面的情況則顯得更為神秘。那里的原始月殼是否與正面相似,長久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爭論的焦點。嫦娥六號探測器,帶著揭開這一謎團的任務,成功著陸在了月球背面的阿波羅盆地。這一區域由于多次遭受撞擊,月殼相對較薄,地質結構極為復雜,各類物質相互混雜,這無疑為科學家分析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增加了難度。
科研人員在此次研究中,借助了“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的多波段成像數據,并將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與已知的月球巖石數據庫、模擬光譜以及阿波羅任務中的斜長巖樣本進行了詳盡的比對。結果顯示,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存在51處明顯的斜長巖出露點,這些巖石中的斜長石純度極高,屬于罕見的純斜長巖。這些純斜長巖主要分布在較新的撞擊坑壁和中央峰上,仿佛是撞擊事件將它們從地下挖掘出來。
嫦娥六號著陸的具體位置位于阿波羅盆地南部的月海平原,周邊環繞著多個含有純斜長巖出露點的撞擊坑。模擬計算表明,這些撞擊坑濺射出的物質,在嫦娥六號著陸點堆積了超過10厘米的厚度。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在采集月壤時,極有可能挖到了這些源自月球最古老外殼的珍貴碎片。阿波羅盆地中還發現了可能源自月幔的低鈣輝石,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可能同時包含了原始月殼和月幔的物質。
此次研究的領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劉洋研究員指出,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月球背面原始月殼分布的理解,更為研究月球巖漿洋的冷卻過程、月殼與月幔的演化等月球早期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