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鋼股份的廣闊廠區中,一卷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鋼材,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期望與夢想。對于王利——這位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的領軍人物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卷鋼材,更是他科研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考驗。
王利深知,實驗室中的完美數據并不代表生產線上的成功。每一次工藝的調整,都伴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客戶的焦急等待。一爐鋼,重達200多噸,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然而,面對挑戰,王利從未退縮。
自1992年加入寶鋼以來,王利始終堅守在研發一線,致力于汽車用鋼的研發。在他的帶領下,寶鋼的汽車板銷售量實現了從微不足道到行業領先的飛躍。中國汽車產量的激增,見證了寶鋼冷軋汽車板的崛起,也見證了王利及其團隊的辛勤付出。
王利的研發生涯中,不乏高光時刻。在汽車鋼板嚴重依賴進口的年代,他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國產化替代品,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面對國外高強鋼企業的圍堵,他更是挺身而出,自主集成了國際領先的先進高強鋼生產線,實現了第三代先進高強度鋼QP的產業化,為中國鋼鐵工業贏得了國際聲譽。
然而,王利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他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與挫折。每當新產品進入工業試制階段,他總是守在生產線旁,緊盯著每一塊鋼板的出爐。成品一出,他便迫不及待地剪下一塊,飛奔回實驗室進行評估。這種緊張而充滿期待的心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在王利看來,做研發就像攀登高峰,只有不斷挑戰自我,才能突破極限。他堅信,只要堅持深耕細作,就一定能找到新的研發方向,實現科研的突破。這種信念,支撐著他走過了無數個日夜,也讓他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更加堅定。
2005年,當寶鋼引進國外先進高強鋼生產線的計劃受阻時,王利毅然接下了自主設計的重任。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最終成功建成了世界首條年產近30萬噸的柔性超高強鋼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的建成,不僅提升了寶鋼的產能,更讓王利將QP鋼從理論概念變成了量產應用的工業品,實現了世界首創。
王利的成就,不僅贏得了業界的認可,更讓他在國際舞臺上為中國鋼鐵工業贏得了尊重。2016年,面對美國337調查的指控,王利作為主要技術證人出庭應訴。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堅定信念,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正名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王利正牽頭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中的“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用鋼”項目。他希望通過產學研用的協同合作,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寶鋼的銷量增長和國家汽車制造業的自主可控貢獻力量。
回望過去,王利的科研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科技報國。這個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繼續堅守在科研一線,為中國的鋼鐵工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