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章男上周發表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言論,他通過數據揭示了豐田混動車與電動車在碳排放上的對比。自1997年以來,豐田已售出2700萬臺混動車,其碳排放影響據稱僅相當于900萬臺電動車。換言之,按照這一邏輯,一臺電動車的碳排放影響似乎等同于三臺混動車。更令人驚訝的是,如果豐田在日本本土生產900萬臺純電動車,反而可能會增加整體的碳排放。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了廣泛討論。仔細分析豐田章男的言論,不禁讓人疑惑,他究竟是在表達對環境的深切憂慮,還是為豐田的未來感到擔憂。
關于電動車的碳排放問題,還有其他數據值得參考。IOP Science的研究顯示,電動車在制造過程中平均會產生11至14噸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混動車的碳排放量僅為6至9噸。這一顯著差異主要源于電池的生產環節,鋰、鈷等金屬的開采不僅消耗大量水資源,其碳排放強度也遠超傳統汽車動力系統,形成了所謂的“碳債務”。
以挪威為例,其電力主要來自水電。挪威的研究數據顯示,特斯拉Model 3的全周期碳排放比豐田RAV4低60%。在美國,特斯拉Model Y的每英里二氧化碳排放僅為80克,而豐田普銳斯則高達130克。
在中國,煤電占比仍高達71%。因此,在A級車市場中,電動車的碳排放低于燃油車和混動車;但在B級車及以上市場中,電動車的碳排放優勢并不明顯。然而,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推進,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善。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網的清潔度將提升40%;中國電網的碳排放因子預計在2025年降至480克/千瓦時。
對于豐田而言,其對電動車的唱衰和對碳排放的擔憂,更多可能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豐田過于依賴發動機技術,若全面轉型電動車,可能會對發動機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甚至導致30萬人失業。
盡管如此,中國電動車的全生命周期減排效益依然顯著。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研究表明,即便按照當前的電力結構,電動車每行駛15萬公里,相比燃油車可減少碳排放約20.28噸。隨著能源結構的逐步改善,這一優勢將進一步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章男一方面強調排放數據,另一方面雷克薩斯卻在上海建起了純電動車工廠。這一矛盾現象表明,即便是世界頂尖車企內部,對于未來的路線選擇也存在分歧。全球汽車體系正處于變革之中,而真正的環保目標并非糾結于技術站隊,而是如豐田章男所言:“真正的敵人不是電,而是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