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這位擁有尖耳朵和狡黠笑容的“北歐精靈”,近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搶購熱潮。它不僅是潮流玩具界的寵兒,更成為了大眾爭相追捧的時尚符號。然而,這款由泡泡瑪特簽約藝術家創作的玩具,卻陷入了“一娃難求”的困境。
自今年3月起,LABUBU搪膠毛絨玩具便在消費者中迅速走紅。這種將精細刻畫的搪膠頭部與親和力十足的毛絨身體相結合的玩具,迅速吸引了大量粉絲。然而,想要擁有一款LABUBU卻并非易事。消費者們發現,無論是線下門店、泡泡瑪特抽盒機小程序,還是各大平臺的官方直播間,幾乎都顯示缺貨狀態。
為了搶購LABUBU,消費者們不得不采取各種策略。有人每天守在直播間,等待補貨通知;有人則在二手市場上高價求購。這股熱潮甚至推動了二手市場價格的飆升。在LABUBU3.0新品發售后,一些普通款的價格被炒到了四五百元,而隱藏款更是高達近5000元。
面對如此火爆的市場需求,泡泡瑪特也緊急采取了措施。6月18日,公司完成了一輪全渠道補貨,并以預售形式分批發貨。然而,即便如此,產品仍然被迅速搶空。據報道,首批產品預計6月28日發出,而最晚一批則要等到9月下旬。
那么,為何LABUBU能夠如此火爆呢?事實上,它并非一個新IP。早在2015年,LABUBU便由香港插畫師龍家升設計而成。然而,直到2024年,它才在泰國意外爆紅,并隨后被歐美時尚潮流圈追捧。這股熱潮最終“出口轉內銷”,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研究泡泡瑪特營銷模式的產業時評人指出,LABUBU的爆紅與其產品形態的變化密切相關。過去,潮玩大多只是家中的擺件,而LABUBU則被設計成了可以隨身攜帶的搪膠毛絨掛件。這種設計不僅讓它成為了一種身份標識,更激發了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的分享欲。
LABUBU的火爆也離不開粉絲們的“二創”熱情。在粉絲圈層中,早已孕育出一批熱衷拆解、改造、組裝LABUBU的玩家。他們不僅自行制作娃衣,還帶動了娃衣衍生品市場的興起。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進一步推動了LABUBU的流行。
然而,盡管市場需求如此旺盛,泡泡瑪特卻似乎并不急于滿足所有消費者。公司內部人士透露,自春節起,公司便緊急召回工人、擴充產能,但依舊難以滿足不斷飆升的市場需求。有分析認為,這是一種營銷和經營策略。通過制造稀缺感和持續熱度,品牌方可以保持粉絲的期待和關注。
事實上,這種策略在潮玩行業中并不罕見。許多品牌方都會采取保守策略,先觀察市場反應,再決定是否加單。這不僅可以控制成本風險,還可以讓粉絲保持一定的期待。當然,這種策略也需要適度把握。過度傾斜產能給某個爆款產品,可能會打亂其他產品線的節奏。
盡管如此,LABUBU的火爆仍然給泡泡瑪特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過去一年,The Monsters系列營收同比增長了726.6%,成為泡泡瑪特旗下營收第一的IP。這無疑證明了LABUBU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