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地庫里,一位車主站在他的原廠車前,手里握著一杯微熱的咖啡,目光在車身與地面間徘徊。他猶豫著是否將咖啡放在車頂,盡管知道貼了車衣的車漆不會受損,但他仍不愿任何物品玷污這份原廠的純凈。最終,他小心翼翼地將咖啡放下,轉而審視起車輛的避震系統,心中暗自思量:是時候換上那套心儀已久的避震了嗎?
這不僅僅是對車輛高度的簡單調整,更是車主內心深處對自我認同的探索。他開始思考,這輛車,乃至他自己,究竟應該呈現何種面貌?改裝,這一看似技術性的行為,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味——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即個體的存在是其本質的前提。對這位車主而言,原廠車輛只是他探索自我風格的起點,而非終點。他選擇改裝,不是為了追求某種預設的完美,而是拒絕被既定框架所束縛,勇敢地定義自己。正如薩特所言,“人被判定要自由”,每一次改裝的選擇,都是車主對自由的追求與承擔。
他深知,改裝之路并非坦途,每一次調整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更硬的懸掛或許能帶來更佳的操控性能,卻也可能讓日常通勤變得苦不堪言;更響的排氣雖能彰顯個性,卻也可能引發鄰居的不滿。然而,存在主義從不逃避責任,車主亦然。他愿意為每一次選擇承擔后果,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
改裝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虛無的對抗。在這個被量產、合規、中庸審美所主導的世界里,車主試圖通過改裝構建屬于自己的秩序。他明白,這是一場可能失敗的對抗,但他依然堅持,因為這正是人的自由所在。每一次微調、每一次嘗試,都是他對自我存在方式的探索與確認。
存在主義還強調“超越性”,即人總是在不斷超越過去的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對車主而言,改裝亦是如此。他今天可能選擇了一套絞牙避震,明天或許就會換成氣動系統,后天又可能換回原廠避震配短簧。他不是一個靜止的標簽,而是一個不斷進化、不斷超越的過程。
改裝的過程充滿了焦慮、猶疑與修正,但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反思與重構。車主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成長,不斷逼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他無需他人的理解,因為他知道,改裝是對自我定義權的堅持,是在消費主義、流行文化和他人凝視所統治的世界中,搶回屬于自己的聲音。
每一次改裝完成后,車主都會開啟一個新的思考周期。他不斷追問自己,是否還能做得更輕、更好?是否過于追求數據上的快而忽視了街道舒適性?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并非為了制造一個更好的物,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像自己。
從存在主義的視角看,改裝車不僅是對物的控制行為,更是對存在狀態的選擇。車主通過改裝,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方式,用一輛輛個性鮮明的車輛,詮釋著自由、勇氣與自我超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