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信部發布了一項針對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一致性的全新監督檢查通知,標志著車輛檢測機制將迎來重大變革。新規定摒棄了以往由車企自主提供檢測車輛的舊例,轉而由專業檢測機構在市場上隨機選取車輛進行檢測。這一變革旨在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貨不對板”問題,確保車輛質量與宣傳相符。
緊接著,應急管理部也發表了聲明,指出當前國內大多數智能駕駛技術仍處于L2級別,這意味著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仍需時刻保持對車輛的操控和注意行車安全。然而,網絡上流傳的眾多視頻卻顯示,駕乘人員在開啟智能駕駛后,或玩手機、或睡覺,完全將安全托付給智能駕駛系統,這一行為不僅誤導了消費者,也引發了公眾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擔憂。
對此,工信部迅速作出反應,要求車企對智能駕駛技術進行務實宣傳,明確L2級別僅為輔助駕駛技術,并提醒消費者注意行車安全。部分車企積極響應,已將智能駕駛技術更名為輔助駕駛技術。同時,工信部還對隱藏式門把手提出了整改要求,強調必須增加機械結構以確保安全。這一系列舉措顯示出車輛生產一致性檢查的進一步嚴格化。
加強監管對于汽車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消費者對價格不斷下滑的車輛品質表示擔憂,這種擔憂正逐漸轉化為對車企信任的流失,對汽車行業的長遠發展構成了潛在威脅。
從5月份的汽車銷量來看,外資車品牌呈現出反彈趨勢。本田、日產、奧迪的銷量環比增長超過兩成,豐田、大眾等品牌也實現了環比增長。尤其是6月份第一周,豐田的銷量環比增長超過三成,顯示出消費者對于口碑良好的外資車品牌的青睞。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在6月份第一周的表現則顯得黯淡無光,不少車企銷量出現環比下跌。這反映出,持續的價格戰和口水戰不僅未能幫助車企贏得市場,反而加劇了行業內耗,讓外資車品牌從中受益。行業管理部門的整治行動,旨在引導汽車行業將安全和品質放在首位,注重長遠發展,而非為了眼前利益而自相殘殺,讓外資車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