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購車者常常被網絡上的各種“超值優惠”所吸引,諸如“新車直降八萬”、“三萬元超值入手比亞迪二手車”等廣告標題屢見不鮮。然而,這些看似誘人的宣傳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少陷阱。要想真正買到心儀的車輛,消費者必須親自走進4S店和二手車市場,與實物面對面,與銷售顧問深入交流,才能揭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不少網絡營銷高手深諳吸引眼球之道,他們常常利用停產的老款車型作為噱頭,配以“震撼特價”的標題,吸引消費者電話咨詢。然而,一旦消費者上鉤,便被告知庫存僅剩一臺,且需要額外加價選裝配置。二手車市場同樣不乏此類伎倆,一些車商故意標出低價,吸引顧客到店后,再謊稱那臺低價車存在嚴重事故,轉而推薦價格更高的“精品車”。
一位在4S店工作的銷售人員透露,曾有一位顧客指著手機上的優惠信息,指責他們店價格欺詐,聲稱網上同款車型比店里便宜三萬。經過調查,該銷售人員發現,顧客所看到的優惠信息來自隔壁城市的展車,且該車還曾發生過事故并調整過里程表。
對于購買新車而言,消費者應避免輕信網絡上的“線上團購價”。一位同事去年在某平臺團購了一輛大眾汽車,線上宣傳稱“優惠四萬”,但到店后才發現需強制購買八千元的裝潢,辦理分期業務,并捆綁三年保險,最終算下來比直接在店里談判的價格還要貴出一千多。
正確的購車策略是,選擇兩三家4S店,在周末下午快下班時前往談判,此時銷售人員為了沖刺業績,更容易做出讓步。消費者可以拿著第一家店的報價單去第二家店砍價,甚至還能爭取到更多的保養券和贈品。
購買二手車則更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上個月,筆者陪同朋友在一個二手車市場查看一臺標價五萬元的二手海豚車型,網上信息顯示該車為2022年上牌,行駛里程三萬公里。然而,到現場后發現后門有明顯的鈑金痕跡,通過查詢維保記錄得知該車曾發生過追尾事故,電池續航也僅剩85%。車商一開始還百般狡辯,直到我們拿出漆膜儀測出車門膩子厚度異常,才不得不承認并降價一萬。
如今,網絡上充斥著許多未經核實的信息,一些消費者僅憑觀看幾個短視頻就敢在評論區大放厥詞,指責車商和4S店。實際上,新車價格受地域和庫存影響,二手車更是“一車一況一價”。同樣是2023年的驅逐艦05 DM-i車型,私家車主跑了兩萬公里的車輛可能售價五萬,而調表到一萬公里的事故車可能僅售四萬。消費者若只看價格而不考慮車況,無異于在菜市場里只比價格而不看蔬菜的新鮮度。
真正明智的消費者會選擇花費幾百元聘請第三方驗車師,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從車身到底盤,甚至玻璃生產日期都不放過。這樣的投資遠比在網絡上盲目跟風、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要有價值得多。
購車如同選擇伴侶,僅憑照片和網上的信息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消費者必須親自與車輛接觸,與銷售顧問深入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車輛的性能和狀況,從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下次當您在網絡上看到那些令人心動的“跳樓價”時,不妨先放下鍵盤,花上幾個小時親自前往4S店和二手車市場實地考察一番。相信這樣的經歷會比您在網絡上敲鍵盤來得更加靠譜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