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孔輝科技的董事長郭川,以一篇《我有一個夢想》的文章,表達了他對中國汽車產業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郭川期望中國汽車產業的上下游能夠攜手并進,共同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夢想正在逐步照進現實。自6月10日晚至11日,中國的主流整車企業紛紛作出承諾,將供應商的付款周期縮短至60天以內,以此保障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
這一輪車企的統一表態,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在反對無序競爭、推動健康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長久以來,中國汽車產業深受“內卷”困擾,尤其是價格戰的頻發,已讓行業效益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產業鏈的安全。
事實上,就在不久前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部分頭部車企的相關負責人已對價格戰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甚至不惜同行間互相指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倡議,以及工信部的支持,更是為整治“內卷式”競爭提供了有力的后盾。同時,國家層面修訂通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實施,也為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車企承諾縮短賬期的刺激下,A股汽車零部件板塊的表現也頗為搶眼,多家公司股價漲停。這一變化,無疑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們帶來了一絲曙光。
然而,回顧過去幾年,中國汽車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各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價格戰此起彼伏。雖然降價對消費者而言降低了購買門檻,但也可能導致產品和服務品質的下降。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曾警示,過度的內卷和單純依賴價格戰,可能會帶來產品質量下降、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等問題。
為了應對價格戰,主機廠不斷擠壓供應鏈,要求零部件供應商降價并延長付款周期。供應商們成為了主機廠的“無息資金池”,盈利能力大打折扣。數據顯示,中國車企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平均周轉天數高達182天,接近國際車企平均周期的兩倍。這一現狀,無疑加劇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價格戰仍然硝煙彌漫,但絕大多數車企負責人已對價格戰和內卷表示了強烈的抵制態度。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當前的惡性競爭讓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吉利控股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則建議,企業應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前提下,打價值戰、技術戰、品質戰、服務戰、品牌戰和企業道德戰。
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也指出,無底線的價格戰和盲目的技術狂飆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長遠來看對企業和消費者都不利。因此,中國汽車產業究竟應選擇“以價換量”的零和博弈,還是“以質取勝”的價值競爭,答案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