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一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考驗正悄然上演。小米、小鵬、蔚來這三家新興車企巨頭,不約而同地將“盈利”設定為今年第四季度的核心目標,這一舉動在行業普遍面臨利潤緊縮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面對汽車行業整體利潤率下滑至4%以下的嚴峻形勢,這三家企業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誓言要在年末之際,以盈利的姿態站穩腳跟。它們不再滿足于口號上的宣誓,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打造爆款車型、組織架構優化——來兌現盈利的承諾。
若年底這三家企業真能如期實現盈利,那么這一成就的意義將遠超擺脫虧損的層面。它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在逆境中也能尋找到盈利的契機,這不僅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也將對整個新能源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小米采取的是單點突破策略,依托其智能供應鏈和輕資產運營模式,通過一款SU7車型深入市場,以手機行業的快節奏和高效率為借鑒,力求在盈虧平衡點上取得突破。據財報顯示,其汽車業務一季度的虧損已大幅縮減至5億元,雷軍更是樂觀預測三季度即可實現盈利。
小鵬則選擇了組織變革與產品創新的雙管齊下。經歷2023年的低谷后,2024年小鵬進行了深度架構調整,并成功實施智駕技術下放和產品線重構,一季度凈虧損大幅收窄至6.6億元,毛利率躍升至15.6%。小鵬的成功,無疑為內部改革推動盈利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而蔚來,作為三者中定位最高端、資產最重、服務體系最為完善的品牌,其盈利之路無疑是最為艱難但也最具象征意義的。蔚來選擇的是一條近乎“信仰式造車”的道路,一旦四季度兌現盈利承諾,將是對其商業模式的一次有力證明。李斌已明確表示,將通過提升交付量、平均售價和毛利率,以及嚴控費用,來實現盈利目標。
這三家企業的盈利之路,不僅將成為新勢力內部的新分水嶺,更將釋放出一種全新的市場信號——“逆勢盈利”。它們并非在市場繁榮期輕松實現盈利,而是在行業利潤率大幅下滑、車企普遍面臨資金壓力、產業鏈博弈加劇的背景下,艱難地探索出了正向現金流模型。這種盈利,是扎實基本功的勝利,而非行業紅利的饋贈。
盈利的實現,不僅意味著企業具備了穩定的交付能力、良好的成本控制和強大的議價權,更重要的是,它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增強了消費者的信任。對于傳統車企和合資品牌而言,新勢力企業的盈利之路無疑是一次深刻的“價值觀沖擊”,提醒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唯有不斷創新、優化成本結構、提升組織效率,方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