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汽車碳纖維機蓋虛假宣傳的消費者投訴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李先生,一位預訂了某款汽車的消費者,憤怒地指出車企在宣傳中聲稱的“賽道級設計”碳纖維前艙蓋,在實際測試中并無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功能,僅為一款裝飾性部件。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車企回應稱這是“工程冗余設計”,并提出“免費改配+贈送20000積分”的補償方案,但李先生對此并不滿意,堅持要求全額退還定金,目前雙方仍在協商中。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和商戶為了提高銷量,采用各種營銷手段,但過度包裝、夸大性能等虛假宣傳現象也隨之頻發。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續航里程虛標已成為虛假宣傳的“重災區”。王女士,一位來自廣西南寧的新能源車主,抱怨所購車輛的續航里程遠低于車企宣傳的標準,盡管車企以CLTC測試結果符合國家標準為由進行解釋,但王女士堅持認為銷售過程中未充分告知實際續航與宣傳續航的差異。
除了續航里程,充電效率的宣傳也存在誤導。某車企聲稱新車支持“充電5分鐘續航百公里”,但車主反映,這一效果僅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實現,普通充電站根本無法達到。汽車配置與功能的虛假宣傳同樣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錢先生預訂汽車時,宣傳中明確搭載的是X芯片,但鎖單后發現實際搭載的是性能相差甚遠的N芯片。
虛假宣傳現象不僅局限于汽車領域。天津的陳女士在某購物平臺購買的監控攝像頭,宣傳稱續航時間可達30天至45天,但到手后發現充滿電僅能用一兩天,且無法連接配套App。同樣,江蘇的姚女士購買的羽絨服,商戶宣傳為鵝絨填充,但實際收到的是鴨絨填充物。這些案例都凸顯了虛假宣傳的普遍性。
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按照消費者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且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然而,實踐中消費者往往難以實現這一要求。范先生在購車時發現某汽車官方App的活動優惠,但到店后被告知無法享受,經過長時間溝通才退回定金。大學生小周購買的顯示器宣傳具有“軟硬件雙重防藍光功能”,但實際并不具備,盡管保留了交易快照作為證據,商家仍只愿賠償500元。
北京策略(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高旭指出,根據法律規定,“退一賠三”需以經營者存在“欺詐”為前提,但司法實踐中,“欺詐”的認定難度極大,消費者需證明經營者故意隱瞞或虛假宣傳,而相關證據往往由企業掌握。高昂的鑒定費用和時間成本也增加了維權難度。
湖北維思德律師事務所律師馮鐵拴提醒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要重視書面合同的簽訂,留存與銷售人員的交流記錄及廣告宣傳頁等證據。同時,仔細閱讀合同條款,避免草率簽訂合同。面對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要求處罰商家;若多人受騙,可集體訴訟以分攤成本、增強證據效力。
針對如何有效減少市場上的虛假宣傳,馮鐵拴建議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違法成本,規范宣傳用語和技術參數標注標準。同時,網絡銷售平臺應加強商家資質審核與商品信息監管,完善投訴舉報機制。企業自身也應樹立誠信經營理念,建立嚴格的宣傳內容審核機制,積極參與行業自律公約的制定,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