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市場近年來熱鬧非凡,各種新技術、新車型層出不窮。其中,“可油可電”車型一度被捧為全能選手,廣告中頻繁出現的“既能加油又能充電,完美解決續航焦慮”的口號,讓不少消費者心動不已。許多消費者甚至不惜花費比純電動車更高的預算,只為求得一份安心。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主選擇了“可油可電”車型,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逐漸顯現:這些車主中,有很多人其實根本沒怎么用過燃油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數家庭的日常出行半徑并不大,根本無需頻繁跑長途。
事實上,在電動車續航里程普遍突破600公里的當下,真正需要“可油可電”功能的車主并不多。大多數車主在日常使用中,幾乎用不上燃油模式,即便是偶爾跑長途,中途充一次電也足夠了。甚至有車主反映,年初加的一箱油到年底都沒用完,反而成了負擔,還得擔心油品變質或油路堵塞等問題。
不僅如此,“可油可電”車型的使用門檻其實遠比純電動車要高。雖然這類車型看似靈活萬能,無需擔心續航和充電效率等問題,但實際上,要想用得省、用得爽,前提是得有家充設備,且能確保每天都能充上電。否則,就得頻繁外出找充電樁,既浪費時間又可能遭遇排隊等待的尷尬。
然而,擁有家充設備的條件并不簡單。首先,車主需要有自己的車位,而車位的價格并不便宜,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申請安裝家充設備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流程,包括物業審批等。有些小區甚至因為電容不夠等原因,直接拒絕安裝。因此,真正能滿足這些條件的用戶并不多。
另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可油可電”車型在使用成本上往往讓車主產生心理門檻。雖然這些車型在燃油模式下也能行駛,但相比起電費來說,油費顯然要高得多。因此,很多車主在有了更便宜的選擇后,都會本能地強迫自己多用電、少用油。哪怕充電需要排隊等待,也愿意為了省那幾十塊錢的電費而耐心等待。
這種心理門檻在消費者中普遍存在。就像吃飯一樣,即使不差錢,也很少有人愿意為了一碗炒飯多花幾十塊錢。因此,對于“可油可電”車型的車主來說,雖然他們有能力承擔更高的油費,但面對電費和油費之間的巨大差價,他們還是會本能地選擇更省錢的方式。
“可油可電”車型雖然看似完美解決了續航焦慮問題,但實際上并不適合所有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消費者需要仔細考慮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用車場景,避免因為盲目跟風或夸大續航焦慮而做出后悔的決定。
當然,這并不是說“可油可電”車型沒有市場。對于那些經常需要跑長途或者沒有條件安裝家充設備的消費者來說,“可油可電”車型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于大多數日常出行半徑不大、有條件安裝家充設備的消費者來說,純電動車或許更加適合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