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鋰電池產業邁入太瓦時(TWh)時代,我國正加速推進從生產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溯源系統建設,這一長期以來的行業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批準并發布了《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國家標準,該標準定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這一國家標準的實施,意味著我國鋰電池管理將從模糊使用邁入清晰管控的新階段。每個新生產的鋰電池都將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這一身份編碼將覆蓋從單體電池到電池系統的全層級產品,實現全鏈條的透明化管理。
作為全球鋰電產業的領頭羊,中國已連續多年占據全球產能的70%以上。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的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096.8GWh和1039.5GWh。然而,在這一輝煌成就的背后,鋰電池的安全事故頻發和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無序狀態,成為了懸在行業發展上方的兩把利劍。
為解決這些問題,《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的出臺恰逢其時。該標準不僅為每塊電池賦予了唯一身份編碼,還覆蓋了消費型、大動力型、小動力型以及儲能型等各類鋰離子電池。其中,儲能型電池模塊、電池簇和系統分別被賦予了“H”、“J”和“S”的特定編碼。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標準的實施是鋰電池生產、使用規范化的重要里程碑。通過“一池一碼”的管理方式,將極大提升產品的可追溯性和行業的監管水平,推動中國鋰電池產業向安全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一標準的實施將為他們提供更為便捷的產品信息查詢和維權途徑。只需掃描電池上的二維碼,即可獲取電池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為產品質量保障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子證據鏈。同時,這也將促使生產企業加強質量管控,淘汰那些靠偷工減料生存的劣質電池。
在動力電池回收市場,這一標準的實施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據中信證券預測,到2030年,全球退役電池的回收量有望突破830 GWh,市場空間超過千億元。然而,電池流向管理難度大一直是制約該行業發展的瓶頸。如今,具備技術優勢的合規回收企業,如格林美、邦普等,可以借助編碼信息構建智能分揀和梯次利用的閉環體系,從而擠壓個體回收商無序拆解的生存空間,推動回收市場的洗牌和升級。
這一標準的實施還將助力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面對歐盟《新電池法》的全面實施,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動力電池都需要配備唯一數字身份,涵蓋全生命周期數據。因此,“可追溯、可循環”的綠色標簽將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高端市場立足的重要通行證。目前,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電池企業已經開始布局工業4.0,其生產體系天然適配編碼規則,將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壁壘。
隨著《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國家標準的正式實施,我國鋰電池產業將迎來一次全面的革新。從生產到回收的全鏈條管理將更加透明、規范,為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