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的日益臨近,考生與家長的焦慮情緒逐漸升溫,一股“押題熱”風潮早已悄然興起。不同于以往教師依靠劃重點來“押題”的傳統方式,如今,考生和家長對備考的期望已遠超于僅僅了解重點知識范圍,他們更渴望獲取精準的題目信息,以便進行針對性的復習。
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AI大模型開始在教育領域嶄露頭角,一股“AI押題”的熱潮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平臺和教育市場。從作文預測到時政盤點,從文綜大題到英語改寫練習,AI似乎成為了考生們備考的新寵。不少機構順勢推出“AI高考預測卷”“大模型作文訓練營”等產品,吸引了大量家長和考生的關注。
然而,AI押題真的靠譜嗎?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爭議。有媒體嘗試用多個主流大模型預測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發現不同AI模型給出的答案大同小異,主要圍繞文化傳承、青年擔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智慧等熱點話題。這些話題雖然與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向相符,但AI給出的答案相對籠統,思路單一,且在延展方向上過于寬泛。
AI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上的押題效果更是大打折扣。這些學科題目構造復雜、邏輯縝密,AI目前還難以“原創”出一套標準化、符合高考考綱的題目。因此,有專家指出,AI押題本質上是一種市場營銷手段,高考命題具有穩定性,AI并不能真正押中題目,而是高考一直這樣考。
盡管如此,社交媒體上關于AI押題的討論熱度依然不減。微信指數顯示,“AI押題”的搜索熱度一度達到近60萬。B站上,一位UP主發布的“AI模擬高考命題組”的視頻,播放量也達到了近24萬。該UP主自稱去年猜測的6個作文題中了5個,但他也坦言,這并非AI變強了,而是高考命題本身就有套路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輔機構開始利用AI押題的熱度,兜售所謂的“AI大模型押題卷”,標價高達398元。這不僅增加了考生的經濟負擔,還可能讓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教育部近期發布的2025年高考預警信息中,就直接提及了誤信高考押題影響備考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與多位一線教師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雖然高考靠AI押題不可取,但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不少教師會使用AI輔助練習和出題,通過AI技術對學生的做題情況進行分析,再舉出類似題目進行鞏固練習。這不僅可以提高復習效率,還能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加強。
但教師們也強調,AI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角色。AI出題雖然針對性強,但無法真正把握教學流程和框架的重難點。因此,在使用AI輔助教學時,教師需要審慎、系統地結合自身的教研經驗,實現“人機協同”,共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對于AI押題這一現象,我們應理性看待。它并非未來學習的終點,而是輔助理解的一種工具。考生和家長應更加關注系統學習和真題訓練,通過科學有效的備考方法,提高高考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