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掀起了一場關于“汽車圈恒大”話題的熱議。這一討論源自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次采訪中的擔憂,他警示中國汽車產業可能潛藏著類似恒大集團的財務風險。此言一出,迅速在汽車界引發軒然大波,諸多文章、評論和視頻紛紛將矛頭指向比亞迪等國內車企,質疑其高負債與高風險。
面對這一波輿論浪潮,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迅速作出回應,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詳細對比了比亞迪與國內外多家主流車企的負債情況。他明確指出,中國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狀況整體上優于國外車企,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汽車圈恒大”。
李云飛在回應中列舉了比亞迪與大眾、豐田、福特等國際車企以及吉利、長城等國內車企的負債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比亞迪營收達到7771億元,總負債5847億元,占總營收的75%,但有息負債僅占5%。相比之下,豐田、大眾和福特的負債規模更為龐大,且有息負債占比也遠高于比亞迪。在國內車企中,吉利的負債規模接近比亞迪,但有息負債占比同樣低于比亞迪。長城的負債規模則相對較小。
李云飛還透露了國內車企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平均周轉天數,顯示比亞迪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處于行業最短周期,這進一步體現了其良好的現金流管理和供應鏈掌控能力。他指出,比亞迪的負債主要用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產業鏈完善等方面,這是企業戰略擴張的必要成本。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汽車產業具有投資大、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這導致車企的負債率普遍較高。他認為,比亞迪的負債情況與其戰略擴張和研發投入密切相關,這種投入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回應中,李云飛還強調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門檻對于風險防控的重要性。以比亞迪刀片電池為例,其針刺不起火的安全性能背后是比亞迪持續多年的高研發投入。這種用技術換市場的邏輯讓比亞迪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實現了技術層面的斷層領先。財報數據顯示,過去14年中,比亞迪的研發投入有13年都超過同期凈利潤。今年一季度,其研發費用更是同比增長34%至142.23億元。
李云飛表示,中國汽車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持續增長,市場份額已超過60%。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在穩步提升,已超過52%。購買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主流趨勢。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也愈發亮眼,連續兩年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以比亞迪為例,其在海外多個國家和主流市場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這場關于“汽車圈恒大”的討論中,李云飛呼吁業界將視角拓寬至中國車企的整體發展,關注其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戰略等更為綜合的維度。他認為,這些才是推動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