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車主在短短半年內將他的純電動車以五折的價格緊急出售,背后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他直言:“充電讓我快瘋了!”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沒有家庭充電樁而購買純電動車是否明智的廣泛討論。在當下,沒有家庭充電設施還想涉足純電動車領域的消費者,似乎只能被歸為兩類:要么是財務自由的土豪,要么是勇于挑戰的狠角色。不少人原本以為是在擁抱環保的未來,結果卻發現自己可能跳入了一個不小的麻煩之中。
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對于許多車主來說,比手機電量僅剩1%還要讓人緊張。一款標稱續航里程為500公里的車輛,在寒冷的冬季開啟暖風后,續航里程幾乎減半至250公里。而在高速公路上,當電量從30%迅速下降至紅色預警區域,而最近的充電站還遠在50公里之外時,車主甚至不敢隨意使用雙閃警示燈。更令人頭疼的是電池性能的逐漸衰退,有車主反映,8年后更換電池的費用幾乎可以購買一輛全新的經濟型轎車。二手車市場上,面對沒有家庭充電條件的純電動車,車販子們往往搖頭拒絕,給出的價格更是低至“廢鐵價”。
除了續航焦慮,純電動車的費用陷阱也是讓許多車主苦不堪言。擁有家庭充電樁的車主可以享受夜間低谷電價,每度電僅需0.3元,但對于依賴公共充電樁的車主來說,1.5元每度的電費幾乎比加油還要昂貴。聰明的網約車司機選擇凌晨時分“薅羊毛”,而普通上班族下班后急于充電,卻往往要支付雙倍的價格。更讓車主們感到無奈的是,一些車企所謂的“免費充電權益”實則限制重重,全年2000度的免費額度只能在凌晨1點至5點使用,讓人不禁質疑:這到底是買車還是買夜班特權?
如今,二手車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幾乎全新的純電動車,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沒有家庭充電條件的純電動車主們的無奈與掙扎。沒有家庭充電樁而強行購買純電動車,就如同租房時購買昂貴的真皮沙發,一旦搬家,損失慘重。隨著國產混動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虧電油耗已經降低至4L左右,同時換電站的分布也越來越密集,或許有一天,充電樁會像加油站一樣普及和方便。但在當下,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提醒廣大消費者:為了錢包和血壓的健康,還是謹慎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