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汽車圈因一位行業領袖的言論而再起波瀾。長城汽車的負責人公開提及“恒大現象”,此言論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公眾對各大汽車品牌銷售數據的廣泛關注與質疑。特別是對比亞迪,當前銷量榜首的國產品牌,網友們的討論尤為激烈,甚至流傳出一些經銷商庫存積壓的照片,這讓不少潛在購車者開始動搖。
面對這一波質疑浪潮,比亞迪品牌公關事業部的負責人李云飛迅速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上作出了正面回應。他針對比亞迪被指70%的高負債率問題,直接引用了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的數據進行對比,如通用汽車的76%、福特的84%,以及賽力斯的76%。李云飛強調,相比之下,這些國際品牌的財務狀況似乎更為嚴峻。他還提到了比亞迪總負債5800多億的說法,通過對比豐田汽車的2.7萬億、大眾汽車的3.4萬億,以及吉利的5047億,明確指出比亞迪在這一指標上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進一步地,李云飛詳細解釋了比亞迪的有息負債情況,指出僅為286億元,遠低于吉利的860億元,更不用提豐田的1.8萬億和大眾的約1萬億。他認為,這些數據不僅不應成為對比亞迪的質疑點,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品牌汽車發展的健康態勢。盡管有人提出國產車企的負債可能涉及供應商付款周期過長等問題,但比亞迪的表現依然優于眾多同行。
李云飛在回應中還表達了對中國汽車工業現狀的深刻感慨。他指出,在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已超6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2%的大好形勢下,外界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唱衰聲音顯得尤為不合時宜。他認為,中國汽車工業走到今天,經歷了無數艱辛與挑戰,如今取得的成就值得珍惜與肯定。
在回應的最后部分,李云飛再次強調了比亞迪的穩健發展態勢,并呼吁公眾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他相信,在全體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汽車工業定能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