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風波再起,引發了廣泛關注。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正式發布了《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直指近期由某車企率先挑起的大幅降價活動,以及隨后多家企業的跟進效仿,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此次價格戰的導火索,是比亞迪、吉利、奇瑞等市場表現強勁的汽車品牌集體宣布降價。隨后,這一行動迅速引發了行業內超過20家車企的跟進,形成了全行業的連鎖反應。市場的價格戰態勢,不僅影響了車企自身的利潤空間,更讓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產生了擔憂。
股市的反應也印證了這場價格戰對行業帶來的沖擊。5月26日,港股汽車板塊集體下挫,比亞迪單日跌幅超過8%,吉利汽車的跌幅更是接近9%,市值大幅蒸發。長城汽車、零跑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等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和銷量增速的擔憂加劇。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降價舉措雖然能夠短期內釋放終端市場的壓力,但同時也加劇了投資者對行業利潤的悲觀預期。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汽車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頭部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非頭部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愈發嚴峻。
具體來看,比亞迪、吉利、奇瑞等頭部品牌憑借全產業鏈成本優勢,在價格戰中顯得尤為激進。比亞迪作為此輪價格戰的發起者,其多款車型的價格均有所下調。吉利汽車推出了“百萬銀河共享精品新能源限時補貼價”,覆蓋7款車型,優惠力度頗大。奇瑞汽車則宣布四大品牌超30款車型限時優惠,最高降價幅度達到5.5萬元。
然而,這場價格戰也暴露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諸多問題。一方面,過度的競爭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導致行業利潤率不斷下滑。數據顯示,2020年行業利潤率為6.2%,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已經降至3.9%,創下了十年來的新低。另一方面,價格戰也阻礙了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由于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車企在研發投入上的力度不得不減弱,這將對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中汽協和工信部明確表示,他們反對的是過度的、無序的價格戰,而不是市場正常的降價行為。他們呼吁車企要理性競爭,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場價格戰或許只是中國汽車市場變革期的一個縮影。隨著新能源轉型市場的逐步穩定,價格體系也將逐漸回歸正常。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警惕無序價格戰對行業造成的傷害,不能傷了中國汽車的根本。只有理性競爭、創新發展,才能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