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EMBA項目成功舉辦了一場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轉型與突破”為主題的第二期“E思E享”沙龍活動。此次活動在管理學院嘉庚一號樓熱烈展開,吸引了眾多EMBA師生及行業專家的參與。
活動伊始,EMBA中心副主任曹慕昆教授發表了開幕致辭。他提到,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從“電動化”到“智能化、全球化”的深刻變革,指出“上半場是電動化的競爭,下半場則是智能化的較量”已成為行業共識。曹教授強調,此次沙龍旨在搭建一個交流平臺,讓來自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實戰派校友分享前沿見解與實戰經驗,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未來之路。
活動中,廈門市聘招商顧問、廈大EMBA校友馮沙首先分享了鋰電產業的現狀與未來展望。他指出,盡管2023-2024年間行業經歷了產能過剩與價格波動,但2025年將是行業筑底反彈的關鍵節點。馮沙校友提到,動力電池價格已降至低點,碳酸鋰成本占比高達24%-35%,行業正加速出清。同時,他預測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產量將達到1462GWh,中國市場占比將超過60%。在技術趨勢方面,馮沙強調了固態電池的重要性,并指出鋰電行業正從“產品出海”轉向“產能出海”。
接著,廈大EMBA校友、福建宏文汽車集團總經理王文賢結合其20年的從業經驗,梳理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脈絡。他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劃分為政策驅動期、快速發展期和轉型升級期三個階段。王文賢提到,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47.6%,出口量達64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他強調了中國品牌在“純電+插混+氫能”多技術路線上的全球競爭力,并分析了全球化挑戰與新興市場潛力。
隨后,廈大EMBA校友、廈門白龍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龔少暉深度剖析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的焦點。他認為,下半場競爭將圍繞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全球化布局三大維度展開。龔少暉指出,智能化是下半場的核心戰場,激光雷達、城市NOA等技術將成為標配。同時,他強調了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時間表,并認為行業將經歷洗牌期,頭部企業將通過規模效應與技術壁壘存活。
在交流環節,EMBA師生們圍繞產能過剩、出口趨勢、區域產業布局等熱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馮沙校友認為,產能過剩是階段性現象,未來行業將迎來供需再平衡。王文賢校友分享了福建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觀察,指出東南亞市場增長迅猛,但需警惕本地化生產壓力。龔少暉校友則建議福建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將發展重心轉向細分領域,如新能源物流車、特種車輛等。
管理學院企管系賴國偉教授在總結點評中指出,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產業周期、經濟周期和技術周期三重疊加的關鍵節點。他強調了中國企業在全產業鏈協同與規模化創新能力上的核心優勢,并建議校友企業應聚焦技術差異化、深化全球化布局,并關注政策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