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市場內一場關于“0公里二手車”的討論引起了廣泛關注。據悉,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已召集多家車企、行業協會及二手車交易平臺代表,就這一市場亂象展開深入座談。
“0公里二手車”,顧名思義,指的是那些雖已完成登記手續、名義上為二手車,但實際上幾乎未行駛過的新車。這類車輛在懂車帝、瓜子二手車、閑魚等多個平臺上均有出售,售價普遍低于官方指導價數萬元,甚至部分車型的上牌時間標注為近期,如2025年5月。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多家知名汽車品牌均涉及此類銷售行為。銷售人員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車輛實質上就是新車,只是披上了“二手”的外衣。廣告中,“質保同新車”、“集中采購”、“準新車”等字眼頻繁出現,無疑是在誤導消費者。
這一操作背后,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困境。銷量增長乏力、庫存積壓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整個行業正面臨系統性轉型的挑戰。為了完成銷售指標,部分車企不惜采取非常規手段,通過“0公里二手車”來沖量,制造出虛假的銷售數據。
銷量壓力成為懸在車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結束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增速顯著放緩。2024年全年銷量增速僅為3.2%,創下近十年來新低。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仍在延續,第一季度銷量同比增幅進一步下滑至1.8%。市場態勢的轉變讓車企措手不及,整個行業陷入集體焦慮。
為了應對銷量壓力,車企紛紛祭出降價大旗。從年初開始,主流車企紛紛推出降價措施,部分車型的終端優惠幅度甚至達到歷史高點。然而,這種近乎慘烈的價格戰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還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行業陷入“降價-虧損-再降價”的惡性循環。
庫存壓力則是壓在車企身上的另一座大山。在前些年市場高速增長時期,不少車企盲目擴大產能。然而,隨著市場增速放緩,這些超前布局的產能如今已成為沉重的負擔。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汽車庫存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庫存系數持續攀升,反映出市場消費力的透支。
在庫存高企的背景下,“0公里二手車”成為車企快速消化庫存的捷徑。通過將新車以二手車名義低價出售,車企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回籠部分資金,緩解現金流壓力。然而,這種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庫存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除了內銷,“0公里二手車”還有一個重要流向就是出口海外。近年來,我國二手車出口規模呈現幾何級增長,其中“零公里二手車”占據了絕對多數。這些車輛在國內完成上牌、落戶等程序后,未經實際使用便以“二手車”名義出口海外。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帶來了收益,但長遠來看可能對行業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零公里二手車”出口的典型操作是:貿易商與有出口資質的企業合作,先在國內為新車上牌,再以“二手車”名義出口。這種做法既能規避部分監管與關稅壁壘,又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從而大幅提升海外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然而,一旦這些車輛在海外出現質量問題,將直接損害中國品牌的整體口碑。
面對“0公里二手車”亂象以及由此引發的行業問題,業內人士呼吁加強監管力度,規范市場秩序。同時,車企也應轉變銷售策略,注重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庫存高企、銷量乏力的背景下,部分車企已開始調整戰略方向。有的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有的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這些努力雖然短期內難以見效,但對于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傳統車企也在積極尋求轉型之路。通過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以應對未來市場的變化。
盡管“0公里二手車”亂象給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但也為行業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只有加強監管、規范秩序、提升質量、推動創新,才能確保中國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