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針對網絡上將其企業比作“汽車圈恒大”的言論,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回應。
李云飛表示,近期他收到了許多朋友的反饋,稱在網絡上看到了大量文章、評論和視頻,都在暗指比亞迪成為了汽車行業的“恒大”。對此,他感到既困惑又好笑。
這一風波的起源,是長城汽車魏建軍上周的驚人言論:“現在汽車產業里邊的‘恒大’,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沒爆而已”。此言一出,立即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針對網絡上關于比亞迪總負債5800多億的討論,李云飛強調,單純以總負債來衡量一個企業的健康狀況是片面的。他列舉了豐田、大眾、福特等國際知名車企的負債情況,指出這些企業的負債遠高于比亞迪,但并未因此被認為處于危險境地。他還特別提到了吉利和上汽兩家國內車企,同樣擁有較高的負債,但并未引發類似的擔憂。
李云飛進一步指出,在評估企業負債情況時,更應關注的是“有息負債”,即需要支付利息的債務。他以最新年報為例,詳細對比了比亞迪與吉利、上汽、豐田、福特、大眾等車企的有息負債情況,結果顯示比亞迪的有息負債相對較低,顯示出較為健康的財務狀況。
針對網絡上關于比亞迪負債主要是供應商應付款的言論,李云飛表示,一個企業的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其對外采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因此應付賬款的金額也會相應增加。他列舉了比亞迪、上汽、吉利等車企的應付賬款情況,并指出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才是衡量企業負債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通過對比,他發現比亞迪的應付賬款比例相對較低。
李云飛還回應了網絡上關于比亞迪對供應商付款周期長的言論。他通過對比國內車企財報中的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平均周轉天數,指出比亞迪的付款周期并不長,甚至與吉利等車企相當。
在回應中,李云飛還分享了比亞迪2024年的財報數據,全年營收達到7771億、凈利潤403億、研發投入542億、國內納稅510億、現金儲備1549億。這些數據展示了比亞迪過去30年的最佳經營業績,也進一步證明了其財務狀況的穩健性。
李云飛表示,過去幾年比亞迪實現了高速增長,而中國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情況整體好于國外車企。他認為,任何唱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言論都是不可取的。他指出,中國汽車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超過60%,新能源滲透率穩步提升,購買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主流。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越來越亮眼,如奇瑞、上汽等車企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最后,李云飛強調,對于網絡上各種危言聳聽的言論和節奏,希望大家能夠有自己的判斷。他表示,比亞迪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并上報了相關證據及線索,對于惡意帶節奏的相關方,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