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迅速擴張,動力蓄電池的安全議題日益凸顯其重要性。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頒布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將于明年7月1日正式生效。這一新規因將“不起火、不爆炸”設定為動力電池的強制性標準,而被廣泛譽為電池安全領域的“最嚴令”。那么,與舊標準相比,新國標究竟有哪些顯著變化?其核心要求又是什么?實施后將如何影響行業和消費者?
新國標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確保消費者使用中的安全無憂。它首次涵蓋了7項單體試驗和17項電池包或系統試驗,相比2020版國標,新增了多項嚴苛測試,如電池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的安全測試以及熱擴散測試等。這些新增的測試項目,不僅加強了對電池熱擴散等安全風險的防控,還全方位提升了動力電池的安全性。
熱擴散,即電池包中某個單體電芯熱失控后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嚴重時會導致起火或爆炸。新國標明確要求,通過針刺、內部或外部加熱等方式進行試驗,以驗證電池系統在熱擴散過程中的安全性。在測試中,即使被刺電池的溫度急劇上升,整個電池系統也必須保證不起火、不爆炸。
針對車輛行駛中難以避免的底部剮蹭情況,新國標還引入了車輛底部撞擊測試。測試中,30毫米的鋼制撞擊頭以150焦耳的能量撞擊電池包的風險點,以評估電池包底部的防護能力。隨著新能源汽車快充技術的普及,新國標還增加了快充循環后的電池安全測試,要求15分鐘內的快充電池單體在300次快充工況循環后進行外部短路測試,且電池單體不得起火、爆炸。
除了上述新增測試外,動力電池還需經歷一系列極限考驗,如模擬碰撞試驗、火燒試驗、浸水試驗和擠壓試驗等,以確保其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這些試驗不僅要求電池包在碰撞和火燒等測試中無泄漏、無外殼破裂,還要求其在浸水和擠壓等極端環境下無進水、無泄漏,絕緣性能正常。
盡管新國標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嚴的安全要求,但業內人士指出,安全標準的提升并不意味著相關技術早已成熟。實際上,新國標的出臺有助于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探索新的電池技術和管理系統以滿足標準要求。同時,這也將加速行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形成“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
面對新國標的要求,不少車企正在積極應對,通過全鏈條技術升級來重塑動力電池的安全標準。一些企業正在開展超越新國標的測試試驗,如增加底部撞擊力度或延長熱擴散監控時間等,以更好地驗證電池的安全性。同時,在電池結構方面,企業也在探索創新性的管理技術,如“疏堵結合”的策略,以全面提升電池的安全性。
還有企業通過選擇更穩定的材料體系來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如采用高安全正極、阻燃電解液和高耐熱隔膜等。同時,利用云端大數據手段實時診斷電池的健康狀態,提前識別電池故障,進一步確保電池的安全性。
對于消費者而言,新國標的實施將顯著提升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盡管有消費者擔心是否需要等到新國標實施后再購買新能源汽車,但行業專家表示,現行國標已能保障車輛的基本安全,且多數企業已提前完成技術儲備,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符合現有國標的車型。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國標規定對于新申請型式批準的車型,相關要求將于2026年7月1日實施,而對于已獲得型式批準的車型,則給予了一年的過渡期,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場。這一規定既確保了新標準的順利實施,也為已獲批車型提供了必要的調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