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碳酸鋰市場價格走勢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張顯示市場波動的圖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圖中雖未直接言明,但背后的故事卻扣人心弦。
據市場監測數據顯示,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LC2507在連續三個交易日中,價格一度跌破6萬元/噸大關,觸及5.95萬元/噸的低位。盡管隨后價格有所回升,最終以6.04萬元/噸收盤,但與2024年末相比,跌幅仍高達22.23%。這一變動無疑給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
回顧碳酸鋰價格的歷史走勢,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從2022年的近60萬元/噸的高點,到如今的6萬元/噸左右,短短三年內,價格如同過山車般急轉直下,縮水至巔峰期的十分之一。這一戲劇性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市場的波動,也揭示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從供需基本面來看,碳酸鋰市場目前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盡管近期產量有所減少,但仍維持在每周約1.6萬噸的高位。而需求方面,盡管國內正極材料需求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明顯放緩。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雖然同比仍有增長,但增速也在下降。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碳酸鋰價格難以擺脫下行的趨勢。
更值得關注的是,碳酸鋰價格的暴跌并未如預期般為新能源車企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在過去十年中,碳酸鋰價格經歷了兩次大幅波動。第一次是從2015年至2019年,價格從4.2萬元/噸飆升至18萬元/噸,隨后又回落至4.8萬元/噸。而自2020年起的第二輪波動更為劇烈,2022年價格一度逼近60萬元/噸的高點。然而,自今年4月以來,價格加速下跌,幾乎每周都在刷新歷史新低。盡管鋰價的暴跌本應降低電池成本,但實際上,這種成本優勢并未有效轉化為新能源車企的利潤空間,反而可能成為新一輪“價格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