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劇領域,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正席卷而來。短短十天內,三部短劇的觀看量便成功突破了10億大關,這一數字不僅彰顯了短劇市場的蓬勃生機,也引發了業內外對于短劇爆款標準的熱烈討論。
當《好一個乖乖女》的男女主角柯淳和余茵攜新劇再度躋身“10億爆款俱樂部”時,他們發現這個俱樂部已悄然發生了巨變。曾經,短劇市場是“頂流”演員的天下,如今,偶像派、實力派與垂類特型演員三足鼎立,形成了“戰國時代”般的競爭格局。與此同時,爆款題材也從單一的女頻甜寵,擴展到了年代倫理、修仙種田、“萌寶讀心術”等多個領域。
據新榜編輯部統計,今年上半年,紅果平臺已有12部短劇的觀看量破10億。特別是在五月,短劇市場更是以驚人的速度,每四天便誕生一部“10億短劇”。紅果平臺頻頻發布的捷報,似乎預示著短劇正在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工業化時代。
然而,對于“10億”這一數字,業內人士卻持有不同看法。有人將其視為短劇精品化的里程碑,有人則對其真實性表示質疑,認為其中不乏注水成分。更有人直言,“10億”不過是吸引外行人關注的噱頭罷了。那么,究竟是誰在制造“10億短劇”的神話?
在這場數據游戲中,短劇平臺無疑是重要的推手之一。紅果平臺作為免費短劇的主戰場,似乎有意將“10億”打造成為短劇破圈的金字招牌。通過發布破10億海報、推出分賬報告和激勵計劃等方式,紅果平臺試圖以破圈內容拉動月活數增長。而一些第三方榜單和媒體、社交平臺的討論,則為這場數據游戲增添了更多“玩法”。
然而,對于身處“暴風眼”的承制方來說,這一數據卻充滿了爭議。他們主要圍繞統計口徑差異、高播放量不等同于高收益以及算法變化導致數據“通脹”等三點展開討論。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宣發團隊出于品牌定制等需求,甚至存在賠錢做推廣的行為。
盡管“10億播放量”尚未成為短劇領域的統一爆款標準,但其含金量依然不容小覷。畢竟,在每天上百部短劇上新的市場環境中,每一部“10億短劇”都是千里挑一的佳作。與付費短劇靠投流買量擴大影響力不同,在免費模式為主的紅果平臺上,10億播放量幾乎不可能靠投流買量堆出來。因此,短劇能否成為爆款,更多取決于內容本身。
在復盤了多部播放量超過10億的短劇作品后,新榜編輯部發現了一些共通之處。這些短劇在題材設定上要么是大IP改編,要么是此前少見的創新設定;在制作上則注重強用戶思維,力求離觀眾更近一點。例如,《月光銹》改編自熱門小說,《家里家外》則切入溫情年代劇領域,用四川話來拍攝;《老千》則是在熱門小說基礎上做了創新,題材也是短劇少見的反賭內容。
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不僅吸引了眾多制作團隊的加入,也帶動了觀眾規模的迅速擴張。QuestMobile發布的《2025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顯示,紅果短劇3月的月活用戶已達到1.73億,與優酷的差距僅為1200萬。短劇觀眾市場的徹底打開,為10億播放量短劇數量的井噴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對于短劇人來說,比起去爭多少億的播放量,他們更關心的是劇能否掙回本。他們深知,播放量會隨著行業起伏波動,只有能賺錢的劇才能被稱為爆款。因此,他們更加注重內容的質量和創新,力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