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產業的動態引發了廣泛關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場訪談中拋出震撼言論,指出汽車產業中已經存在類似“恒大”的風險隱患,只是尚未爆發。他強調,純電動車領域普遍虧損,難以形成商業閉環,資本撤離后,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國內汽車產業宣傳過度,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相關領導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整治內卷式競爭是當前重要議題。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傳統產業加速轉型。然而,部分行業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突破了市場競爭底線,扭曲了市場機制,公平競爭秩序受到干擾,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
對于普通購車者和整個汽車行業而言,持續的價格戰究竟利弊如何?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價格戰雖然短期內能讓消費者以較低價格購車,但長期而言,惡性價格戰可能導致企業虧損、行業不振、產品質量下降、研發投入減少等一系列負面影響。這種“內卷價格”現象,最終會反噬消費者利益。
汽車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費品,其品質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出行和生活質量。汽車主機廠作為供應鏈的龍頭,承擔從研發到生產、銷售的全部環節,對供應鏈具有強大整合能力。然而,這些企業在財務上面臨巨大壓力,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生產和銷售,承受的風險遠高于小型零部件供應商或其他小規模行業。高負債、不合理的盈利模式,都可能使汽車主機廠陷入暴雷風險,成為下一個“恒大”。
從上市車企的財務數據來看,我國上市車企的整體營收在2024年達到2.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9%,但與前一年相比增長率大幅下降。同時,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增長率也遠低于前一年。這些數據為整個行業敲響了盈利危機的警鐘。頭部大廠在毛利率、凈利率方面雖然保持領先,但與特斯拉相比仍有差距。在研發費用上,比亞迪遙遙領先,顯示出對自研和長遠技術布局的重視。
資產負債率方面,汽車行業整體保持在66.32%的水平,近半數公司資產負債率介于50%至70%之間,約20%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造車大廠通過舉債維持競爭力是行業內通行做法,但高負債也帶來了潛在風險。以五大權重股為例,賽力斯的資產負債率超過87%,比亞迪和江淮汽車也接近75%。然而,從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來看,這些企業的現金流情況相對較好。
整個汽車行業的財務水平整體平穩,債務情況相對穩健。然而,個別企業仍存在潛在暴雷風險。從行業整體凈利潤增速明顯下降可見,內卷式的價格戰已經開始侵蝕主機廠的盈利能力。如果車企不能轉向品質、研發等“價值戰”,而是一味追求低價競爭,那么行業性盈利危機或將不可避免。消費者在選擇購車時,應密切關注相關企業的動態信息,做出明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