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蓉城成都,一場聚焦于科技創新的盛會悄然拉開帷幕。5月23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的啟動儀式于成都自然博物館內震撼啟動,吸引了眾多科技愛好者的目光。封面新聞記者有幸在現場采訪到了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杰出代表——吳桐教授,深入了解了他與團隊在鋰電池隔膜領域的卓越貢獻。
一張看似不起眼的白色薄膜,厚度不及普通打印紙的一半,卻承載著鋰電池安全運行的重任。這便是鋰電池隔膜,一個曾幾何時制約我國鋰電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吳桐教授向記者透露,早年間,這種隔膜的售價高達每平方米40元,而今,在國產化的浪潮下,其價格已親民至每平方米0.5元。
畫面中,吳桐教授正襟危坐,面帶微笑,接受著記者的采訪。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科研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正是這份堅持,讓他與團隊歷經15載春秋,攻克了隔膜國產化的技術難關,使我國在該領域的公募市場占比躍居世界第一,高達83%。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鋰電池的需求量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據工信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鋰電年總產值已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2萬億元以上。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復合增長率預計將超過50%,對鋰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需求也將持續攀升。據預測,2023年鋰電池隔膜的需求量已超過100億平方米,而到了2025年,這一數字將翻番至250億平方米以上。
對于青年科學家,吳桐教授寄予厚望。他鼓勵年輕人要像牛頓一樣,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然的奧秘。他說道:“蘋果落地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但牛頓卻能從中領悟到萬有引力的真諦。對于年輕人而言,只有用心觀察、深入思考,才能將偶然的發現轉化為必然的成就。否則,所有的必然都將淪為偶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