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車圈恒大”的說法在輿論場上掀起了一場風波,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對此進行了正面回應。
李云飛在微博上發布長文,針對將比亞迪比作“汽車圈恒大”的言論表示不解和無奈。他指出,自己近期頻繁看到相關文章、評論和視頻,這種暗指讓他既感到氣憤又覺得好笑。為了澄清事實,他從資產負債率、總負債、有息負債等多個維度,對比了國內外多家主流車企的財務數據。
李云飛強調,從整體上看,中國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情況明顯優于國外車企。他明確表示,中國主流車企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車圈恒大”現象,任何唱衰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言論都是不負責任的。
李云飛還透露,他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了相關情況,并上報了證據及線索。對于惡意制造輿論節奏的相關方,比亞迪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責任。
這場輿論風波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一周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采訪中提及“汽車界恒大”,這一表述迅速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和市場的廣泛解讀。在汽車行業加速向新能源轉型的背景下,中國車企的安全邊際問題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為了深入了解中國車企的真實財務狀況,本報對比了多家車企的財報數據。分析發現,近年來國內車企的負債率正在逐步下降,與全球車企相比,國內車企的財務健康度正在不斷提升。以比亞迪為例,其負債率在過去一年中顯著下降,財務表現穩健。
那么,中國車企的真實壓力究竟在哪里呢?從債務結構和付款周期來看,目前所謂的車企危機論似乎并不成立。國內車企的總負債規模和金融性負債規模在全球同行業中并不高,與豐田、福特等國際車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內車企的負債模式主要是產業鏈協同,與地產行業的負債模式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首席分析師徐海東指出,判斷債務風險的核心在于資金流向和資產質量。汽車行業的負債主要用于購買生產設備、投入研發創新等生產性活動,這些投入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恒大的負債則流向了房地產開發、金融投資等領域,資產泡沫破裂后無法形成有效償付能力。
從國內頭部車企的一季報來看,研發投入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情況。比亞迪、吉利等車企憑借不斷加碼的研發投入,實現了銷量、營收和利潤的全面提升。而長城等車企則因為削減研發、重視營銷,導致核心經營指標出現下滑。
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電動化加速發展,雖然行業資本開支將持續保持高位,但這種負債本質上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性負債”,與恒大式的“投機性負債”存在本質區別。因此,業內人士呼吁應理性看待制造業的正常負債水平,避免將不同行業的債務問題進行簡單粗暴的類比。
在當前中國汽車產業螺旋式上升的關鍵時期,行業更加需要理性分析,而非先入為主的偏見。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維護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