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短視頻巨頭快手在其內部推行了一項頗受爭議的新政策,要求包括商業化、產品、運營等多個部門的員工,每天在工作之余使用快手App瀏覽短視頻至少1小時,且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周末。員工需通過企業微信提交使用時長,并由系統自動記錄后臺數據,以監督執行情況。這一舉措被員工戲稱為“帶薪刷視頻”。
據悉,該政策的出臺源于快手管理層對員工產品認知現狀的深刻反思。盡管快手擁有超過4億的日活躍用戶和7.36億的月活躍用戶,但管理層發現,公司內部的核心團隊對于用戶的真實體驗存在認知偏差。例如,一些產品經理由于不經常使用自家產品,導致產品功能的迭代方向與用戶實際需求脫節;推薦算法團隊也因缺乏對內容生態的深入理解,難以有效優化流量分配策略。
為了彌補這一短板,快手管理層決定采取強制措施,要求員工深度體驗自家產品。然而,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卻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技術崗位的員工雖然沒有硬性的時長要求,但可以通過完成“刷視頻任務”來兌換積分;而非技術崗位的員工則必須確保每天至少1小時的使用量。為了應對這一考核,部分員工開始采用“掛機刷直播”、“共享賬號”等投機取巧的方式,甚至有人在線上提供“代刷服務”,每小時收費10元,日均5小時起租。
這些現象無疑讓快手的初衷大打折扣。管理層原本希望通過這一政策增強員工對產品的了解和感知,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形式主義的問題。掛機刷時長和代刷服務的出現,不僅無法確保員工真正體驗到產品的優勢與不足,還可能增加員工的負擔,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對于快手而言,這一政策的實施結果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它表明,即使初衷良好,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執行方式和靈活的調整機制,強制性行政手段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未來,快手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更加謹慎和靈活,以確保員工能夠真正從內心深處認同和熱愛自家產品,從而為公司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