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市場的持續回暖,旅游業的景象呈現出復雜的兩面性。一方面,游客們紛紛涌向各大景點,享受著久違的旅行樂趣,但隨之而來的是機票、酒店價格的上漲以及熱門景點的擁擠不堪。攜程平臺的數據顯示,端午假期的國內周邊游預訂量較去年增長了23%,預示著繼五一小長假后,旅游市場又將迎來一波小高峰。
然而,與游客的熱情高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景區類旅游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據Wind數據顯示,在18家景區類上市公司中,2024年僅長白山、西藏旅游、宋城演藝和九華旅游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其余公司大多面臨營收下滑甚至虧損的局面。其中,桂林旅游因“5年虧損10億”而登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桂林旅游的情況并非個例。這些陷入困境的文旅公司中,不乏依靠自然資源優勢起家的老景區。例如,坐擁“大唐不夜城”的曲江文旅,盡管擁有頂級文旅資源,但其營收卻同比下降了23.67%,凈利潤更是虧損了0.44億元。同樣,峨眉山、黃山等自然景區也面臨著游客數量下滑、收入減少的困境。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國內出游人次達到56.15億,同比增長14.8%;國內游客總花費達到5.7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84萬億元。然而,在這看似繁榮的旅游市場背后,卻是許多景區企業的艱難掙扎。特別是海昌海洋公園、大連圣亞、桂林旅游和張家界等旅游企業,其歸母凈利潤同比降幅均超過100%,虧損情況十分嚴重。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復雜多樣。對于自然景區而言,游客數量的下滑是最直接的痛點。張家界等景區的游客數量從2019年的近8000萬人次下降至2024年的3570萬人次,接待規模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既有景區本身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也有外部環境如主題公園、寺廟游等新興旅游目的地興起的沖擊。同時,自然景區門票價格的下降也直接影響了其運營收入。
為了應對困境,一些景區企業也在嘗試改變。例如,宋城演藝將新開項目聚焦在熱門旅游城市和二三線文旅下沉市場,通過多元化經營和更新玩法來吸引游客。去年,宋城演藝成功簽約青島輕資產項目,并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演出和互動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五一期間,其全國12大千古情景區游客人數和營收均創歷史新高。
同樣,河南老界嶺景區也通過開設沉浸式演出和互動體驗項目來吸引游客。在2023年五一假期期間,老界嶺的游客人數和收入均實現了大幅增長,刷新了多項紀錄。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對于如今的消費者而言,旅游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觀光,而是更加注重特色和深度體驗。
因此,對于老景區而言,如何在保持原有自然風光的基礎上,增加特色和深度體驗項目,成為其吸引游客、提升收入的關鍵。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升級,老景區們必須不斷創新和改變,才能在這場旅游盛宴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