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的席卷下,00后群體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涌入這一新興賽道,尋求著屬于自己的光明未來。不論是來自雙非院校的文科生雪柳,還是復旦大學金融系的碩士畢業生博譽,他們都在這場AI盛宴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雪柳的求職之路并不平坦,面對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她憑借三段大廠AI業務的實習經歷脫穎而出。這些經歷不僅讓她深度參與了AI產品從0到1的過程,還讓她在簡歷篩選中占據了優勢,最終收獲了兩家AI公司的offer。同樣,博譽也在AI熱潮中順利拿到了上海一家大廠AI業務線的offer,年薪數十萬,成為同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對于00后而言,AI不僅是一個風口,更是一個全新的增長機會。雪柳認為,他們這批人沒趕上移動互聯網的入局,但AI無疑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遇。博譽則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了一條快速打入AI賽道的職業升級路線,建議想進入AI領域的年輕人先從初創公司開始,逐步向大廠進階。
在AI賽道上,不僅有像雪柳和博譽這樣的求職者,還有一群年輕的創業者,他們正以All in的姿態,全力擁抱AI帶來的變革。95后的萬曉初是一家AI創業公司的CEO,他聚焦AI+銷售領域,打造出了一款智能銷售系統,成功跑通了PMF,公司也逐漸步入正循環。在他看來,生成式AI是當下必須抓住的機會,因此他們全力以赴。
而00后的創業者們,則展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特質。他們敢于all in,一旦錨定某個想法,就會迅速調集全部資源和精力專注于一件事。李文軒就是這樣一位創業者,他在大一時就決定休學創業,進入AI賽道。他的團隊已經完成了最新一輪百萬美元的融資,項目也逐漸進入到從1到100的爬坡階段。他的創業風格,無疑成為了00后創業者的一個縮影。
資本也對這些年輕的創業者表現出了偏愛。一位投資機構的投資人表示,現在AI領域的創業者大多是95后和00后,而實際能拿到融資的都是有國際背景或開發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產品的年輕人。這些遠超同齡人的優秀,讓投資人的投資邏輯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更愿意投資這些有潛力的年輕創業者。
然而,AI賽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跑步進場,試圖抓住這個風口;另一方面,AI對于人類的可替代性也引發了廣泛的焦慮和討論。一些企業開始嘗試用AI銷售替代真人銷售,以降低人力成本。但這種替代也引發了職場人的擔憂,他們擔心自己的職位會被AI取代。
盡管如此,00后的年輕人們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們繼續在自己的領域里探索、創新,試圖在AI賽道上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雪柳雖然面對職場的壓迫感,但她依然堅定地站在AI賽道上,她相信小鎮青年想破局,需要的不是逃離算法,而是掌控算法。
在AI浪潮的推動下,00后們正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心態,迎接著未來的挑戰和機遇。他們相信,只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就一定能在AI賽道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