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減”政策實施三年以來,教育培訓行業仿佛一頭龐大而疲憊的鯨魚,緩緩沉入深海,氣息微弱。然而,教育的需求并未因此消失,只是形式發生了轉變。眾多教育機構,包括學而思、猿輔導、小度、科大訊飛等,紛紛轉身投入教育硬件領域,試圖重建增長路徑。
好未來是這一轉型浪潮中的一個典型樣本。2021年夏天,隨著政策的重錘落下,好未來的主要增長引擎一夜之間熄火,線下校區關閉,在線業務歸零,教育培訓的“心臟”被摘除。然而,如今好未來旗下的學而思學習機所支撐的“內容解決方案”板塊,已占據了公司營收的三成,且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教育硬件,正逐漸成為好未來的新支柱。
與其他玩家相比,學而思向教育硬件的轉型更像是其內容邏輯的延伸,舊內容被裝入了一個新容器。這背后,不僅僅是產品形態的變化,更涉及打法、渠道和流通路徑的全面重構。
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教育培訓行業驟然降溫。好未來失去了重心,總部大樓內人流稀疏,走廊空曠,電梯內的對話簡短而含糊。然而,創始人張邦鑫并未放棄,他帶領一支精簡的團隊,在素質教育、STEAM課程、成人教育等領域艱難探索。最終,學習機的提議再次被提出,盡管起初因偏離公司原有軌跡而被否定。
好未來做學習機,更像是一種姿態的轉變,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轉型。他們將舊內容重新包裝,放入一個更堅實的容器中。這條業務線被賦予了“學而思”這個熟悉的名字。與市面上那些強調硬件參數和配置的學習機不同,學而思學習機更注重內容的價值。他們深知,決定消費者購買的,不是華麗的硬件參數,而是學習機能否真正提升孩子的成績。
在AI技術成為行業關鍵競爭力的當下,學而思對AI的態度相對審慎,推出節奏也較慢。這使他們與主打技術感的頭部玩家拉開了結構性差距。然而,學而思真正的護城河是其20年來的教育積淀。他們清楚,硬件只是門面,真正吸引消費者的,是被包裹在其中的內容。
學而思學習機中的分層體系,如培優A、培優S、素養拓展等,延續了曾經線下課程的分層邏輯。盡管沒有直接照搬學而思課程,但中層班、尖子班到素質班的體系已是一脈相承。在內容分發機制上,學而思學習機不設門檻,不同價位機型的用戶享受同一套課程。這種策略與科大訊飛等競爭對手形成了鮮明對比。
學而思兜售學習機的核心邏輯,不是販賣硬件或講述AI故事,而是打造“網課硬件化”的模型。他們并未真正跨界,教研、內容、分層等核心要素一直掌握在手中,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呈現。
然而,內容也是學而思學習機最容易受到質疑的部分。一些家長反映,學習機中的部分課程視頻畫質模糊,有些甚至像是大學生講解的,背景布褶皺未處理。一些用戶還表示,學而思語文啟蒙模塊中的課程與學前啟蒙脫節,缺乏適合低齡孩子的語文課。
面對這些反饋,學而思已開始進行內容調整。今年公司啟動了“內容更新”計劃,逐步上線升級課程,包括新考法體系課、王牌拔尖課以及針對學前階段的小猴啟蒙等。對學而思而言,持續更新是內容打法得以成立的前提。
然而,優質內容并不稀缺,網盤、B站、淘寶閑魚等平臺上的網課資源觸手可及。因此,教育內容本身并不值錢,真正值錢的是管理、執行和家長的時間。學習機的核心,或許不在于內容本身,而在于將內容、路徑與管理打包,為家長節省時間、轉移執行成本。
然而,現階段的學習機似乎很難完全復現過去教培機構的“強迫性監督”。過去教培機構能定高價,除了教學內容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強制學習的場域,如答疑、跟進、打卡、反饋等配套服務。這些服務才是課程之外真正昂貴的部分。而現在的學習機更像是一個中間項,需要家長配合才能完成。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科大訊飛曾嘗試以激勵系統鼓勵孩子連續打卡使用學習機,學而思則試圖通過AI技術重構陪伴感。然而,無論是獎勵機制還是AI技術,都還在探索之中。
在渠道方面,學而思對線下渠道的掌控力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嚴格限制非官方渠道的銷售行為,防止設備流入二級市場導致價格體系松動。這種高度自洽的防守策略為學而思的增長設定了邊界,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學而思的緊張不僅源于對交易糾紛的預防,更源于對“價格一致性”和“渠道可控性”的重視。為了確保價格體系的穩定,他們采取了嚴格的渠道管控措施,包括嚴查低價鏈接、封殺倒賣行為等。他們還通過鎖機、強制回收等方式防止設備在二級市場流通。
然而,這種高度封閉的渠道策略也為學而思的增長帶來了限制。內容需要穩定、渠道需要封閉、價格需要一致——對于任何玩家來說,想要長期維持這種平衡都頗具挑戰性。
盡管如此,學而思仍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或許能夠找到新的突破點來重塑打法。然而,教育的復雜性從來不止于技術本身。真正決定一款學習機能走多遠的,仍然是其理解人、引導人、組織人的能力——而這正是AI仍在修煉的課程。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學而思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策略來適應市場變化。然而,無論未來如何發展,他們都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
同時,學而思也意識到,教育硬件市場并非一片坦途。他們需要與其他玩家共同探索市場潛力,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為更多家庭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