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哪吒汽車的命運軌跡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曾經,這家企業憑借親民的價格策略,一躍成為市場上的黑馬。2021年,哪吒汽車銷量突破6.9萬輛,同比暴漲360%,成功躋身造車新勢力銷量前五。2022年,其銷量更是攀升至15.2萬輛,力壓零跑汽車,風光無限。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2023年,哪吒汽車的銷量卻開始一路下滑,苦苦支撐一年后,未能迎來轉機,反而陷入了資金鏈緊張的困境。與此同時,曾經與哪吒汽車并駕齊驅的零跑汽車,卻憑借精準的戰略定位和成本控制,實現了穩步發展。
哪吒汽車的衰敗,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戰略定位的迷失和成本控制的失控。在創立初期,哪吒汽車瞄準了網約車市場,以低價策略迅速打開市場。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哪吒汽車的產品線開始變得混亂,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從哪吒V到S系列,再到GT,產品線的不斷擴張并未帶來銷量的持續增長,反而讓哪吒汽車陷入了“低價車”的泥潭,難以自拔。
哪吒S的推出,更是成為了戰略失誤的典型案例。據知情人士透露,哪吒S的開發計劃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目標人群分析,更多是基于CEO張勇的個人意志,急于證明公司有能力進軍高端市場。然而,由于智能駕駛系統尚未開發完畢,哪吒S匆忙上市,最終市場表現遠低于預期。供應商團隊人士透露,哪吒S上市時,他們作為供應商甚至是通過新聞才得知消息的。
相比之下,零跑汽車則顯得更為穩健。其一直專注于十幾萬價格區間的市場,穩扎穩打,逐步上探。通過全域自研降低成本,零跑汽車在2024年實現了29.3萬輛的銷量,并在四季度實現了凈利潤轉正,提前一年達成單季度盈利目標。
哪吒汽車在成本控制上的潰堤,是其衰敗的另一大原因。數據顯示,2021至2022年間,哪吒汽車的研發投入高達60億元,但這些投入并未轉化為核心技術優勢。從三電系統到智能駕駛,哪吒汽車始終未能形成獨特的技術壁壘。特別是在電池管理系統、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哪吒汽車的技術水平始終未能突破行業平均水平。
在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上,哪吒汽車更是采取了“白盒交付”模式,即共享核心算法。然而,由于內部缺乏足夠能力對代碼進行深度優化,哪吒汽車在智能駕駛系統上的表現始終不盡如人意。同時,哪吒汽車在硬件配置上采取了“拉滿”策略,使用了昂貴的智能駕駛硬件體系,但軟件卻未能與之匹配,導致硬件資源無法被充分利用。
哪吒汽車的供應鏈體系也存在問題。每款車型適配的大屏和車機軟件都需要單獨適配,這種“一車一策”的開發模式導致成本難以分攤。據已離職的中層透露,哪吒汽車的零部件物料采購成本與理想汽車相比,相差價格接近翻倍。
融資能力的不足,更是讓哪吒汽車雪上加霜。其融資總額僅有百億出頭的級別,遠不及小鵬等競爭對手。有限的資金實力使得哪吒汽車在戰略或執行上的失誤都可能導致致命后果。兩款車的上市失利,讓哪吒汽車陷入了資金鏈緊張的困境。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哪吒汽車未能及時推出有競爭力的新品。特別是在智能化、續航里程等關鍵指標上,哪吒汽車落后于競爭對手。2022年底推出的高端車型GT系列,未能如預期撬動高端市場;而原有的主力車型V系列,也因技術指標落后而失去競爭力。產品力的滯后,直接導致哪吒汽車市場份額的流失。
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汽車也面臨著相似卻又不同的挑戰。盡管蔚來汽車的融資能力遠超哪吒汽車,但其也多次做出錯誤決策。ET5和樂道新車上市初期大受好評,卻因產能問題錯失大量銷量。同時,蔚來汽車的多品牌策略也未能提振銷量。從原來一款車賣出一萬輛,到三款車也是賣一萬輛,最后是十款車還是一萬多輛,增車型增品牌,未增銷量。
蔚來汽車在成本控制上也存在諸多問題。產品規劃層面的浪費、不懂規模效應的浪費以及服務水平的浪費,都讓蔚來汽車的成本居高不下。盡管蔚來汽車的外形和內飾審美領跑市面,品牌調性和服務能力也備受認可,但其在戰略和制度設計上的誤判以及執行力的不足,讓其陷入了困境。
哪吒汽車的衰敗,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興衰史,更是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警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有精準定位、有效控制成本、不斷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