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揭曉了兩份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重量級文件——《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與《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此舉標志著我國在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變革應對上邁出了關鍵步伐,同時也為全球教育界提供了一套融合技術創新與教育本質的中國方案。
這兩份指南的發布,預示著人工智能教育將全面融入我國義務教育體系,旨在培養出既理解人工智能理論,又能靈活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人才?!锻ㄗR教育指南》側重于為學生打下堅實的人工智能知識基礎,強調通過項目式學習、案例分析、互動實踐等創新教學模式,將人工智能教育與中小學日常教學深度融合。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正以顛覆性的力量重塑教育生態,推動教育活動從傳統的人際互動向人機共育的新模式轉變。海亮科服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通過一系列軟硬件的迭代升級,將技術深度融入多種教學場景,不僅優化了知識的呈現方式,還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邊界。
海亮科服的大模型以智譜、文心等先進模型為基礎,結合各場景積累的大量教育資源,如教案、課件、習題等,進行模型學習和訓練,最終生成了面向教師、學生和班主任的智能助手。這些AI智能體在解題、備課、評課、學習規劃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顯著提升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
在《使用指南》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明確應用于輔助教師教學場景。教師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自動生成教學設計,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方案和資料列表,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教學。鴻儒教研AI備課助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能一鍵美化課件,智能替換配圖,還能根據教材內容生成分層輔導方案,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
課中教學階段,鴻儒教研AI課堂顧問通過智能一體機采集的語音和行為數據,實時生成課堂分析報告,為教師提供常態化的教學反思支撐。這一功能打破了傳統磨課的時空局限,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可追溯、可優化的成長節點。
課后評價場景里,“星學伴”智慧學伴針對語文英語作文批改的痛點,實現了從AI多維初評到薄弱點精準點撥,再到個性化資源推送的智能閉環。這一功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即時反饋,還幫助教師從基礎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更高層次的寫作指導。
生成式人工智能還在教育管理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星未來”智能評語助手能根據學生的多元指標數據,自動生成個性化的學生評語,既保留了教育評價的個性化溫度,又實現了效率的指數級提升。這一功能不僅激勵了學生正確自我認知,還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