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汽車業巨頭Stellantis的亞太、中東及非洲地區首席運營官畢高誠,在倫敦舉行的FT汽車未來峰會上發表了引人深思的言論。他表達了對外國車企在中國市場份額急劇下滑的深切擔憂,并直言這一趨勢令他“震驚”。
畢高誠指出,隨著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崛起,它們正逐步蠶食大眾、豐田等外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最后防線”。他擔憂,若不采取有效應對措施,西方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未來或將岌岌可危。
作為Stellantis集團內部的重量級人物,畢高誠不僅擁有豐富的中國汽車市場經驗,還是集團下一任首席執行官的熱門候選人之一。他早在2007年就來到中國,曾擔任神龍汽車武漢工廠的負責人,并在隨后的幾年里全面主導了東風標致雪鐵龍汽車的運營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神龍汽車的銷量實現了翻倍增長。
談及中國市場的競爭態勢,畢高誠坦言自己“樂觀不起來”。他指出,中國本土品牌在各個細分車型領域的攻勢愈發猛烈,特別是在電動車和大型車領域,已經從外國車企手中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盡管豐田、大眾等品牌在中型燃油車市場仍占據一定優勢,但畢高誠認為這一優勢“難以持久”。
據數據顯示,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降至32%,遠低于2020年時的水平。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更是異軍突起,成為銷量最高的汽車品牌。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大眾等德國制造商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采取“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力求挽回消費者的心。
然而,畢高誠也提到了中國市場的另一面。他指出,盡管競爭激烈,但中國車企也在積極尋求海外市場的發展。例如,Stellantis就與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零跑汽車展開了戰略合作,共同推動中國電車技術出海歐洲和東南亞市場。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車企的國際影響力,也為Stellantis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歐雙方近期就電動車關稅問題展開了重新談判,并達成了初步共識。歐盟和中國已同意研究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以取代原定的關稅方案。這一變化無疑將對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銷售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表現也愈發亮眼。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78%,市場份額也大幅提升。其中,插混車型成為拉動增長的核心引擎,銷量同比激增了數倍。
畢高誠的言論無疑為外國車企敲響了警鐘。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本土品牌的崛起,外國車企需要采取更加靈活和有效的戰略來應對。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