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奇瑞汽車在“安全之夜”活動中,通過一系列碰撞實測,隆重揭曉了其智慧安全系統及前瞻安全技術的新成果。活動中,奇瑞汽車不僅展示了其在安全領域的最新進展,同時也回應了當前行業監管的加強與市場對于安全性的高度關注。
奇瑞汽車提出了“全域安全生態”的嶄新理念,這一理念全面覆蓋了電池、車身、智能駕駛等多個核心領域。在電池安全方面,奇瑞車型所搭載的電池采用了創新的鎖子甲結構設計,并通過了遠超國家標準的擠壓與穿刺測試。在碰撞發生后,系統能夠在2毫秒內迅速切斷高壓電,確保乘客安全。在車身設計方面,奇瑞汽車全系車型均采用了籠式車身結構,而小型車奇瑞小螞蟻更是配備了全鋁框架,旗艦車型風云A9L則擁有720度環抱式座艙,為乘客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在智能冗余方面,奇瑞的獵鷹輔助駕駛系統增加了避碰算法,使得AI底盤控制的響應速度提升了30%。這一系列創新技術,無疑為奇瑞汽車在安全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桿。
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道路上迅猛發展,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動力電池起火、隱藏式車門把手失效、智能駕駛系統失控等事件頻發,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在此背景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近期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性安全標準,對動力電池、智能駕駛以及車門把手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整頓,行業監管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嚴格周期。
例如,工信部發布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明確規定,動力電池在經歷內部加熱、底部撞擊以及300次快充循環后,必須保證不起火、不爆炸。這一新規將于2026年7月正式實施,將迫使企業升級電芯材料與結構設計,以滿足更高的安全標準。
同時,工信部還叫停了智能駕駛功能的公測模式,嚴禁車企將用戶作為測試對象,并要求統一使用“組合駕駛輔助”術語,禁止使用“自動駕駛”等夸大宣傳的詞匯。新規還要求車企在功能上市前完成充分驗證,并確保緊急系統升級按照召回流程進行審批。
針對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的安全隱患,工信部也發布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這一文件指出,隱藏式車門把手在碰撞、斷電等事故中可能導致車門無法開啟,增加逃生與救援的難度。因此,新標準要求車企強化車門把手的機械冗余設計,規范緊急標識,并提升結構強度。
面對日益收緊的監管環境,行業內的相關企業也在積極應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龍頭企業紛紛表示,其電池產品已經提前滿足了新國標的要求。寧德時代稱其麒麟電池通過4C快充與800V高壓平臺實現10分鐘快充,并通過多層防護設計有效抑制熱失控;而比亞迪則表示,其刀片電池憑借6C超充和“本征安全”結構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禁止公測”的新規也迫使車企轉向虛擬測試。華為、小鵬等企業開始加大在仿真平臺上的投入,通過AI模擬極端場景來驗證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性。然而,虛擬測試的可靠性目前仍存在爭議,有業內人士指出,虛擬測試無法完全替代真實路況的測試,成本與周期的增加可能會延緩功能的迭代速度。
隨著新規的實施,未來車門設計將更加注重“顯性安全”,科技感將讓位于可靠性。隱藏式車門把手雖然曾被視為高端車型的標配,但在新規的要求下,機械冗余設計將成為新的剛需。
工信部的系列政策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汽車安全已經從合規底線升級為技術高地。未來,缺乏技術儲備的企業可能會面臨市場的淘汰。同時,頻繁的安全事故也已經改變了用戶的偏好。第三方調研顯示,2025年購車者在選擇車輛時,將“安全配置”的權重從第五位提升到了第二位,僅次于續航里程。因此,車企的品牌形象也需要從“科技先鋒”向“安全衛士”轉變。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安全標準的升級還將對國際規則的制定產生影響。有消息稱,歐洲監管機構已經開始對中國的新國標進行評估,并可能借鑒其框架。如果國內企業能夠率先突破技術難點,那么在國際市場上,他們有望獲得更大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