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關系的微妙變化為兩國經貿合作帶來了新的曙光。5月12日,雙方共同發布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標志著雙邊經貿關系的重要性再次被雙方所認識。
根據聲明內容,美國承諾將在2025年5月14日前,對源自中國的商品實施的部分關稅進行調整。具體而言,在初始的90天內,美國將暫停對24%的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但保留對部分商品繼續加征10%關稅的權利。相應地,中國也作出了類似的承諾。這意味著,在這三個月內,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整體關稅從145%大幅降至30%,而中國對美國的反制關稅也將從125%降至10%。
這一關稅調整對中美汽車進出口貿易構成了顯著的利好。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三個月內,中美進出口汽車貿易或將迎來一波反彈。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出口業務就已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同比增長了12.4%,部分原因就在于企業為規避潛在的關稅升級而加速了出口步伐。
然而,中美關稅政策的未來走向仍存在不確定性,這取決于三個月后雙方再次談判的結果。但無論如何,汽車行業作為兩國經濟的支柱產業,無疑將繼續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盡管如此,此前中美貿易戰已對中國對北美的進出口汽車業務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在北美市場,美國作為核心,與加拿大、墨西哥形成的自貿體系,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汽車出口的重要目標區域。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規模相對較小,2024年出口量約為10萬輛,遠低于對歐盟和東南亞等其他主要汽車出口國的規模。為規避電動汽車的高關稅,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主要以燃油車為主。
在對美出口的汽車中,美系車企及少數通過國際化布局的中國車企占據了主導地位。2024年,美系在華合資企業占中國對美國汽車出口的95%,其中通用汽車以5.6萬輛的出口量成為對美出口最大的單一車企,福特汽車緊隨其后,通過林肯品牌出口了超過4萬輛汽車。特斯拉上海工廠主要供應亞洲和歐洲市場,對美國的出口量微乎其微。
面對美國市場的挑戰,多數中國自主品牌選擇了通過墨西哥作為跳板進入北美市場。得益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部分中國品牌可能從墨西哥再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高關稅。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向墨西哥出口汽車超過34萬輛,其中中國品牌達19.3萬輛,占據了當地市場兩成的份額。比亞迪、奇瑞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吉利汽車等品牌在當地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在加拿大市場的表現則較為有限。由于關稅壁壘和品牌認知度等問題,中國自主品牌尚未正式踏足加拿大市場。加拿大市場的汽車出口主要由沃爾沃、極星、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歐系和美系品牌貢獻。
從各車企向北美市場出口的品牌與車型來看,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三大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中國向美國市場出口的車型較為單一,且以高端市場為主。而墨西哥市場則兼顧油車和電車,以價格親民的緊湊型轎車和小型SUV為主。加拿大市場則以電動車為核心,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占據了主導地位。
與中國對北美出口汽車的增長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的規模正在經歷顯著萎縮。自2018年中國對美國汽車加征25%關稅以來,盡管關稅政策有所波動,但總體進口量始終未能恢復至貿易戰前水平。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約10.9萬輛,僅為七年前(28萬輛)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奔馳和寶馬構成了美國對中國汽車出口的絕對主力。
高額關稅是導致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成本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特斯拉為例,在中國銷售的Model S和Model X主要由美國加州工廠生產。在加征關稅后,這兩款車型的進口總成本飆升至百萬元以上,終端售價更是可能突破130萬元,導致特斯拉中國官網已暫停銷售這兩款進口車型。
然而,關稅壁壘并非唯一原因。中國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快速追趕以及消費者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新需求,也進一步壓縮了美國進口車的市場空間。隨著電動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本土品牌技術實力的提升,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也在不斷提升。
面對中美貿易戰反復、在中國市場份額萎縮以及本土品牌崛起的壓力,美系車企在華正面臨艱難抉擇。一方面,它們需要深化本土化生產,通過合資企業或獨資工廠規避關稅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它們也需要調整產品結構,從傳統大排量豪華車向智能電動化轉型以迎合中國消費升級的需求。戰略性收縮也是一種選擇,將資源集中于利基市場或轉向貿易環境更友好的區域。
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汽車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雖然關稅壁壘短期內對雙方都造成了沖擊,但長遠來看可能會加速全球汽車產業的重組。美系車企如何在中國市場調整戰略、應對挑戰,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