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車展,與往屆相比顯得更為沉靜,少了喧囂與浮躁,智駕領域的激進營銷風氣已悄然淡去,“安全”成為了本屆車展上最為矚目的關鍵詞。艙駕融合、端到端技術等概念和技術熱度不減,這些創新順應了軟件定義汽車及電子電氣架構變革的行業趨勢。
近年來,中國智駕供應商迅速崛起,引發了一場供應鏈效率的革命。曾經主導汽車供應鏈話語權的國際Tier1巨頭,如博世、大陸等,如今正以“追趕者”的身份,面對中國本土供應商的激烈競爭。這場競爭不僅是技術路線的較量,更是全球汽車產業權力格局重塑的生動寫照。
面對中國汽車行業“軟件定義汽車”的快速迭代,國際Tier1廠商開始摒棄傳統的“全球統一方案”模式,轉而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博世將L3級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的研發團隊落戶上海,宣稱開發周期縮短了40%;采埃孚與地平線合資成立智能駕駛公司,旨在通過本土芯片生態來彌補算法上的短板;安波福則加速全面本土化進程,特別是打造知識產權歸屬中國、面向全行業的軟件底座,并強調以軟硬解耦能力提供100%的中國方案,靈活滿足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
這些國際Tier1廠商采取的“以空間換時間”策略,反映出它們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位——除了規模化量產能力外,敏捷響應與開發能力已成為新的生存法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際Tier1廠商在硬件研發和復雜系統集成方面仍擁有顯著優勢,如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域控制器等核心模塊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它們憑借數十年的合作經驗,深度參與整車廠的產品定義與技術規劃,能夠為不同車型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在大國關系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供應鏈本土化、銷售出海等議題備受關注。國際智駕Tier1廠商正試圖在中國本土智駕方案商的包圍中,尋找新的增長點。雷峰網與多家智駕Tier1廠商進行了會后交流,從技術、產品、解決方案等角度,解讀了它們對行業的最新思考。
博世在端到端技術上持續投入,城區輔助駕駛領域的拓展速度明顯加快,態度更為堅定。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主席馬庫斯·海恩博士表示,2024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團在華銷售額增長了4%,達到1166億人民幣。未來五年,博世在中國獲得的新業務中,有65%與智能化及電氣化解決方案相關。博世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區輔助駕駛方案,并計劃年底將其拓展至高快路及城市記憶行車輔助駕駛方案。
同時,博世還在研發視覺語言模型,以提升輔助駕駛系統對語言與交通場景的理解能力,如識別與處理潮汐車道、公交專用道等復雜場景。隨著中國市場對輔助駕駛需求的快速增長,博世已與五家中國主機廠達成合作,大部分項目將于今年落地量產,一個面向海外市場的項目則將于2026年第一季度實現量產。
大陸集團在上海車展上宣布,其汽車子集團未來獨立后的新公司命名為Aumovio,并計劃在2025年9月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汽車子集團重點展示了“皓月Luna”和“繁星Astra”組合輔助駕駛系統,這兩款產品均由合資公司智駕大陸團隊研發。皓月Luna集成主動安全技術及基礎行車/泊車功能,繁星Astra則作為全場景輔助駕駛系統,支持高速輔助駕駛、無高精地圖的城區輔助駕駛及記憶泊車等功能。
智駕大陸CEO厲飚表示,智駕大陸整合了地平線最具量產經驗的中階智駕團隊,并共享大陸集團的全球供應鏈、銷售渠道與質量體系。面對智駕平權的趨勢,國際Tier1廠商需要應對國內競爭的壓力。厲飚認為,做好城區場景輔助駕駛產品,需要過去10年的積累沉淀。
安波福則在本屆車展上展示了其“中國化、本土化”的成果,包括風河RTOS實時操作系統、雷達視覺一體感知系統、跨域融合數字基座、AI座艙等產品和方案。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博士提出了“本土化戰略2.0”,旨在以中國技術、人才、速度、成本和供應鏈,構建全面、徹底、完整的中國方案。安波福在中國設立了多個研發中心和工廠,提升了國產化率,并與本土生態鏈緊密合作,開發了一系列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本地化創新方案。
隨著L3級自動駕駛的逐步落地和城市NOA的快速滲透,Tier1廠商的技術積累將與車企的場景化需求深度融合,推動更安全、更普惠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發展。一位行業分析師評價道:“當車企在功能層面激烈內卷時,Tier1廠商正以更靈活的合作模式和技術普惠策略,為整個行業筑牢安全與成本的雙重底線。”